数学等级突破至三级带来的浩瀚视野与深邃洞察,如同在张诚面前展开了一张无比宏伟而精密的数学星图。
那些曾经需要费力攀爬的理论高峰,如今望去,虽依旧险峻,但路径已清晰可见;那些分散在各处的数学分支,在他眼中已交织成一张充满内在联系与和谐之美的巨大网络。
他知道,自己已然具备了冲击《数学年刊》这座数学界珠穆朗玛峰的资格与潜力。
但资格与潜力,不等于成果。
要将脑海中的知识、灵感与高维视角转化为十篇足以震动学界的严谨论文,并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这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是近乎疯狂的专注、毅力与时间。
闭关,势在必行。
翌日清晨,张诚先联系了“联合培养导师小组”
的负责人徐海院士。
电话接通,他组织了一下语言,尽量让自己的理由听起来既充分又不至于太过惊世骇俗。
“徐院士,早上好。
抱歉这么早打扰您。”
“哦,张诚啊,不打扰,有什么事吗?”
徐院士的声音带着晨起的爽朗。
“是这样的,徐院士。
最近在阅读文献和思考过程中,我……嗯,偶然间对几个不同数学领域的问题,有了一些比较特别的、相互关联的灵感火花。”
张诚斟酌着用词,“这些想法感觉有点缥缈,但又似乎有点意思。
我想尝试着把它们系统地整理出来,看看能不能形成一些有价值的推导或者初步结果。
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可能需要集中全部精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演算,暂时可能无法按时去旁听各位老师的课程了,特地向您请假,也麻烦您代为告知小组的其他导师。”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徐院士是过来人,深知“灵感”
对于数学研究者的重要性,尤其是那种看似突如其来、却可能孕育着重大突破的“火花”
。
他虽然惊讶于张诚这么快就进入了独立研究的状态,并且似乎同时涉猎多个领域,但更多的是欣慰和期待。
天才的世界,本就难以常理度之。
“哈哈,好事啊!”
徐院士的声音带着鼓励,“灵感这东西,可遇不可求,抓住了就是机遇!
你放心,课程的事情不用担心,那些内容对你来说本来也只是拓展和深化,关键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创造。
你尽管去钻研,需要什么资料,或者遇到什么卡壳的地方,随时可以来找我们讨论。
我们这几个老家伙,随时为你敞开大门!”
“谢谢徐院士的理解和支持!”
张诚真诚地道谢。
挂了电话,他稍稍松了口气。
导师这边算是顺利通关。
接下来,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接电话的是母亲李秀兰。
“妈,是我。”
“小诚啊!
怎么这时候打电话?在学校还好吗?吃饭怎么样?北京开始变冷了,你……”
母亲关切的话语连珠炮似的传来。
“妈,我很好,一切都好。”
张诚心中温暖,打断母亲的话,“就是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