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系统这‘大爷’时不时来个偷袭布任务,得留足积分应急。”
张诚暗自思忖,这是历经多次“剥削”
后得出的宝贵经验。
做完这一切,他才将注意力重新拉回现实世界。
关于“九校联盟联合培养计划”
的风声,他已然知道。
得知这个构想,张诚心中几乎是举双手赞成。
“这辈子有了系统,我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星辰大海,没空搞那些算计和蝇营狗苟,越多资源与人脉支持越好。”
他巴不得如此。
这个计划完美契合了他的需求——一个能够提供最顶级、最多元化学习资源,却又给予他最大自由度的平台。
接下来的展,果如他所愿,甚至出了最初的预期。
国内一众顶尖高校在经过多轮激烈而审慎的内部讨论与集体投票后,最终一致通过了这个史无前例的“联合培养计划”
方案,并将其正式上报至教育部。
教育部的领导们对此高度重视,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会。
最终,领导们高瞻远瞩,拍板决定:同意!
并且,为了更全面地培养这位不世出的天才,将参与联合培养的高校数量从最初的九所,增加到了十三所!
囊括了: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
几乎涵盖了国内在理工农医、基础研究、应用工程等各个领域的顶尖力量!
当教育部的正式批复下达,尘埃落定之时,张诚自然是乐见其成。
很快,一份极其特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录取通知书,被十三所高校的联合代表,郑重地送到了张诚手中。
通知书设计精美庄重,最引人注目的是上面赫然盖着十三个顶尖高校的鲜红印章以及十三位校长的签名章!
代表着他同时被这十三所名校录取。
与之对应的是一张特制的十三校校园卡和学生证,有了这两样,张诚可以自由出入这十三所顶级高校。
针对张诚年仅八岁的特殊情况,“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
也制定了详尽而周到的内容:
1导师团队:每所高校各指派一位相关领域的院士,共同组成“联合培养导师小组”
,负责宏观指导他的学习规划与科研方向。
张诚有任何学术问题或新的学习计划,都可以直接与小组内的任何一位或多位院士沟通、汇报。
2培养周期:联合培养时间暂定为十年,给予充分的学习和探索时间。
3毕业要求:学术水平达到该校该专业的博士毕业标准,即可毕业,并直接获得该学校的博士学位。
毕业时间不设限,可根据张诚的实际进展提前。
4生活保障:考虑到他的年龄,联合委员会还特意为他配备了一位经验丰富、细心负责的专职生活老师,全面照顾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确保他无后顾之忧。
对于这些条件,张诚自无不可,全盘接受。
大家皆大欢喜。
在商议后,张诚选择了先去北京大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