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都长脸了!”
“我就说诚娃不是一般人!
看看!
看看!
高考满分!
古时候这就是状元及第啊!”
道贺声、赞叹声、议论声,几乎要把张家的房顶掀翻。
乡镇领导拉着张建军和村主任,紧张地商量着:“老张,主任,省里市里县里的大领导肯定马上都要来!
这是天大的事情!
咱们得立刻准备起来!
欢迎的队伍,锣鼓家伙,横幅标语,还有现场的秩序维护,茶水接待……一样都不能马虎!
这是咱们整个乡镇的脸面!”
村主任拍着胸脯,激动地保证:“领导放心!
我们全村人就是一夜不睡,也把这事办得漂漂亮亮的!
绝不给诚娃丢脸,绝不给咱们乡抹黑!”
于是,在乡镇干部的指挥下,村民们自地分工合作。
识字的老人忙着裁红纸写横幅、贺联;妇女们忙着烧水、准备招待用的瓜果零食;青壮年则忙着打扫村道、整理院落、借锣鼓家伙……一种节庆般的热烈、紧张而又井然有序的氛围,弥漫在整个半山村。
没过多久,县里领导便到了村子里,见了张诚的家人,随即又匆匆将张诚的家人带去了县城与张诚汇合。
与此同时,另一股强大的力量,也从全国各地,向着这座小县城汇聚。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号的国内顶尖高校,都在成绩公布后的第一时间,派出了以副校长级别领导为的、阵容豪华的招生工作组,乘坐最早的航班、高铁,目标明确地直扑而来!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抢到张诚!
不惜一切代价!
这已经不仅仅是争夺一个优质生源,更是争夺一个标志,一个象征,一个可以写进校史的未来传奇!
谁能将这位八岁满分状元收入麾下,其带来的声誉提升和象征意义,无可估量!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许多明知自己学校档次与顶尖学府相去甚远、根本没戏的普通一本、二本院校,也纷纷凑热闹般地派出了招生组。
他们心里门儿清:“抢人?那是清华北大的事。
我们主要是来表明个态度,蹭一蹭这史无前例的热度,在学校官微上个‘我校招生组赴某县与张诚同学亲切交流’的通稿,那也是流量啊!”
(此处当有奸笑声)
一时间,县城里那些稍好一点的宾馆瞬间被预定一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挂着各地牌照的车辆和行色匆匆、带着招生材料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
小小的县城,仿佛在举办一场全国高校招生博览会,而唯一的展品和目标,就是那个名叫张诚的孩子。
风暴中心,漩涡之眼。
与外界山呼海啸般的沸腾、各级领导的手忙脚乱、高校招生的明争暗斗、家乡父老的欢天喜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场风暴绝对的主角——张诚。
在县一中那间特意为他腾出来的、暂时还算安静的临时休息室里(外面走廊里脚步声、打电话声依旧嘈杂),他静静地坐在窗边。
窗外,是喧嚣的人世;窗内,是一方宁静的书桌。
他仿佛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