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个题目,张诚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这个议题,恰恰触动了他那由无数先贤典籍构筑起的、深厚至极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辨。
他没有选择常规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升起——何不就用最契合这话题底蕴的载体来书写?
心念既定,他略一沉吟,便提笔蘸墨(他习惯使用钢笔),在作文纸上一气呵成。
没有草稿,没有涂改,仿佛胸中已有锦绣文章,只待流淌于笔端。
他以文言文格式,写下了一篇立意高远、结构严谨、引经据典、文采斐然的议论文。
开篇破题,便引《周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言位之存在,继而以《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点出“位”
与“育”
(价值实现)之关联。
文中,他借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与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阐述个体当如何认知与安守其位;用庄子“无所可用,安所困苦”
与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来辩证论述价值实现的多种形态与境界;更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升华,探讨将个体之“位”
融入家国天下之大“位”
中,方能实现最大价值。
通篇骈散结合,典故信手拈来,论述层层递进,既展现了深厚的古文功底,更透露出对人生、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与然豁达的态度。
写完最后一个字,通读一遍,确认无误。
此时,距离考试结束还有约莫半小时。
他不想在考场里空耗时间,便平静地举手示意。
在监考老师走到身边低声问怎么呢时,张低声道:“老师,我交卷”
。
众多目光再次聚焦过来,充满了惊愕与难以置信。
这就写完了?还提前这么久交卷?!
监考老师走上前,按程序收走了他的答题卡和试卷,确认无误后,示意他可以离开考场。
张诚收拾好个人物品,在全考场考生复杂目光的注视下,平静地走出了教室。
根据规定,考试结束前,已交卷的考生不能离开考点大楼。
于是,他独自一人走下教学楼,在楼前花坛边的长椅上坐了下来。
夏日上午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点。
他微微仰起头,闭上眼睛,感受着微风拂面,仿佛刚才那场决定无数人命运的考试,于他而言,只是一次寻常的书写练习。
半小时后,考试结束的铃声终于响彻校园。
考点大门缓缓打开。
张诚站起身,拍了拍衣服,步履从容地走出了考点大门。
他是这个考点,第一个走出来的考生。
守候在门外焦灼等待的家长们,瞬间将目光齐刷刷地投了过来。
当看到那第一个出来的,竟然是那个身材矮小的“神童”
时,人群再次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哗然!
“这么快?!”
“第一个出来的?!”
“他……他做完了?”
张家众人早已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