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你的知识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张诚略作思考,从容应答:“我认为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
数学提供逻辑框架和工具,物理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而生化则探索这些规律在生命体中的具体运作。
它们从不同层面描绘着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
我的学习更多是出于好奇,当一个领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牵引着我去探索与之相关的其他领域,逐渐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
记者c(关注科学伦理):“你刚刚在考试中涉及了像基因编辑这样的前沿技术,你如何看待科技快展带来的伦理挑战?比如在生物化学领域。”
这个问题颇具深度和现实意义。
张诚认真回答道:“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像基因编辑这样的技术,在治疗疾病方面潜力巨大,但也确实伴随着伦理风险。
我认为,作为未来的科研工作者,或者说任何一个学习者,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伦理道德的审慎思考。
科学展需要与人文关怀、社会规范同步,需要有健全的监管和公开的讨论。”
记者d(探寻动力源泉):“很多人好奇,是什么支撑你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在如此高难度的多个学科上持续投入并取得卓越成就?你的动力来自哪里?”
张诚笑了笑,回答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对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充满好奇,每一次弄懂一个难题,理解一个现象背后的原理,都让我感到巨大的满足和快乐。
这种求知本身的乐趣,是我最大的动力。
当然,家人的无条件支持和老师的悉心指导,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记者e(再次面对现实选择):“张诚同学,我们知道这已经不是你第一次收到国内顶尖学府的邀请了。
在取得三科金牌的惊人成就后,你是否会重新考虑提前进入大学深造?毕竟大学能提供更专业的平台和资源。”
所有大学的招生老师都竖起了耳朵,心中抱着一丝侥幸。
然而,张诚的回答依旧坚定而清晰: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和大校的青睐。”
他先是礼貌地鞠躬,然后抬起头,目光清澈,“我的想法和之前相比,并没有改变。
我仍然认为,在中学阶段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逐步成熟心智,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过早地局限在某个过于专业的领域,可能会限制我未来的其他可能性。
我希望能继续在高中这片土壤里汲取更广泛的养分,不急于做出决定。
非常感谢大家的厚爱!”
他的回答,再次展现出了越年龄的清醒、理智与对个人成长规律的尊重。
这番表态,让坐在评委席上的几位国内生物化学界的泰斗人物都忍不住微微颔,交头接耳,眼中满是激赏。
此子不仅天赋近妖,更难能可贵的是心性沉稳,不骄不躁,懂得延迟满足,深谙厚积薄之理,实乃真正的栋梁之材!
凯旋而归的场面,一次比一次盛大。
县城仿佛陷入了持续的狂欢,横幅、鲜花、掌声、锣鼓……人们用最热烈的方式迎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