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去感悟这些典籍中蕴含的“道”
与“理”
。
这关乎他未来的思维方式、眼界格局,甚至价值取向。
没有犹豫,他立刻通过父亲张建军,动用了一部分家里本就不宽裕的积蓄,开始疯狂地搜集、购买或借阅这二十部典籍的权威版本。
当那一摞摞散着陈旧墨香或崭新油墨味的书籍被搬进他们租住的小屋时,连母亲李秀兰都感到一阵窒息般的压力。
“诚娃,这……这些都是你这学期要看的?”
她看着几乎堆满了儿子半个炕头的书山,声音都有些颤。
“嗯,妈,这些都是好书,老祖宗的智慧。”
张诚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
从此,张诚的生活进入了一种更加忘我的状态。
课堂上,他依旧“身在曹营心在汉”
,大部分时间都在神游天外,实则是在脑海中反复揣摩、记忆那些艰深的典籍。
放学回家,吃完晚饭,他便立刻扎进书堆,直至深夜。
这一次的学习,与以往截然不同。
他不再仅仅是“过目不忘”
的机械记忆,而是真正沉浸到了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思想世界之中。
读《老子》,他体会“道可道,非常道”
的玄妙,感悟“柔弱胜刚强”
的辩证;读《庄子》,他神游于“逍遥游”
的无何有之乡,惊叹于“齐物论”
的宏大视野;读《孟子》,他涵养“浩然之气”
,树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志向;读《韩非子》,他冷眼剖析人性与权力的复杂关系;读《孙子兵法》,他领悟“上兵伐谋”
、“知己知彼”
的竞争智慧;读《黄帝内经》,他初窥人体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奥秘;读《全唐诗》《全宋词》,他在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的笔墨间,感受着最绚烂的情感与最精粹的语言艺术……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
诸子思想各异,甚至相互矛盾,他需要不断地切换思维频道,去理解、去辨析、去吸收。
那些精微的义理、古奥的文字,常常让他绞尽脑汁。
但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无比愉悦的。
他仿佛在与千百年前最杰出的智者进行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理解的突破,都带来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视野上的豁然开朗。
他的气质,在这种高强度、高浓度的思想洗礼中,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眼神更加深邃沉静,言谈举止间,偶尔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丝与年龄绝不相符的睿智与通透。
有时,他会就某个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说出几句让母亲李秀兰似懂非懂、却又觉得大有道理的话来。
母亲看着他愈清瘦却精神熠熠的脸庞,只能将担忧化作更细致的照料。
弟弟张磊也似乎察觉到哥哥在进行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在家时变得更加乖巧,做完作业后,甚至会学着哥哥的样子,拿起自己的小人书,安静地坐在一旁。
春去夏来,天气逐渐炎热。
张诚如同不知疲倦的掘井人,向着华夏文明的思想深处不断开凿。
五个月的期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