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之名,响亮,却仅限于此,并未能掀起更大的波澜,也未引起更远方大人物的注意。
这,正是张诚所期望的。
……
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
张家窑洞里外早已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窗棂上贴上了奶奶剪的喜庆窗花。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
父亲张建军也从省城回来了,带回了更丰厚的工钱和给家人的新年礼物。
给张诚的,是几本厚厚的、关于初中数学和物理的教材,以及一套品质不错的文具。
看着儿子接过书籍时眼中闪过的真正喜悦,张建军觉得,自己在工地上的所有辛苦劳累,都值了。
三岁多的张磊又长大了一圈,跑得更稳,话也说得更利索,成了家里名副其实的“开心果”
和“小尾巴”
。
他对哥哥的崇拜与依赖与日俱增。
张诚学习间歇,会耐心地教他认更多的字,读简单的绘本,或者用木棍在地上画些有趣的图形,引导他进行最基础的数学启蒙。
兄弟俩一个教得认真,一个学得专注,那温馨的画面常常让家人看得会心一笑。
年夜饭比起去年,桌上多了几样硬菜,显示着这个家庭在经济上的略微改善。
这改善,固然有张建军辛勤打工的功劳,也与张诚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
他曾“无意”
间向母亲提起,城里人似乎更喜欢某些品相的杂粮,建议家里明年可以试着多种些;也曾“偶然”
从书中看到更科学的家禽养殖方法,让家里的鸡鸭成活率提高了不少。
这些微小的改变,汇聚起来,便是实实在在的家庭收入的增加。
团圆饭桌上,气氛比去年更加融洽和满足。
家人谈论的重点,依旧围绕着张诚。
“诚娃,下学期是不是就该上初中了?”
爷爷张满仓抿了一口小酒,满脸红光地问道。
虽然孙子跳级如家常便饭,但想到他可能即将去镇上读初中,老人心里既骄傲又有些不舍。
“嗯,按进度,应该是。”
张诚点点头。
以他现在的知识储备,直接参加中考都绰绰有余,去镇中学读初一,不过是走个过场,为了一个合理的身份过渡。
“哎呀,那可得住校了!
娃还这么小……”
奶奶立刻担心起来,夹了一大块肉放到张诚碗里。
“娘,您别担心,镇上中学条件还行,再说诚娃懂事,能照顾好自己。”
张建军虽然也心疼,但更支持儿子求学。
“哥,你去镇上,带上我呗?”
小张磊扒着饭碗,眼巴巴地看着哥哥。
众人被小家伙逗得哈哈大笑。
张诚摸了摸弟弟的头,温和地说:“磊磊还小,要在家陪爸妈和爷爷奶奶。
等哥放假就回来陪你,教你认字。”
母亲李秀兰看着儿子,眼神复杂。
这一年,儿子长得更快了些,虽然依旧比同龄孩子瘦小,但眉宇间的沉稳之气愈浓,那双眼睛看人时,总让人觉得心里透亮。
她能感觉到儿子身上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似乎精力比以前更旺盛,很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