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凭借《点燃我,温暖你》李峋一角达到人气顶点的过程,辅以各时期关于AI的言论,进行了深度剖析。
“我们可以看到,江倾的时间分配已经说明了一切。综艺、拍戏、各种晚宴……这些带来的曝光度是实实在在的。而AI研发?投入巨大、风险极高、回报周期长,尤其是在看到ChatGPT这种怪物级别的产品后,选择战略性沉默甚至是放弃,几乎是必然的商业选择。所谓的初心,在现实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视频弹幕里充满了“真相了”、“爷青结”、“当初真是看错他了”的感慨。
知乎上则显得更学术一些,但氛围同样压抑。
有人提问:“如何客观评价江倾已发表学术论文的实际水平?是否存在被过誉的情况?”
下面一些看似专业的回答,开始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分析江倾过去的论文,强行寻找着“漏洞”、“不足”。
“你看他这篇关于神经网络架构的论文,这里采用的实验数据是否足够充分?结论是否下得过于草率?”
“这篇被引用了不少次的论文,其核心思想其实借鉴了国外某篇早期论文的框架,创新性有待商榷。”
尽管这些质疑很快被更专业的人士驳斥为“牵强附会”、“不懂装懂”,但这种质疑本身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不求甚解的大众舆论中荡开了一圈圈“原来他的学术成果也有水分”的涟漪。
高赞回答是一种悲观的论调:“我们曾经以为江倾是例外,能打破伤仲永的魔咒,能带领我们实现弯道超车。但现在看来,他或许只是另一个方仲永,而且是在一个我们最需要硬实力的领域。这种幻灭感,加深了此刻的绝望。”
这种情绪持续蔓延,在2022年的最后几天达到顶峰。
当央视播出年度科技回顾专题,用大篇幅报道ChatGPT及其深远影响,却只字未提无问科技与江倾时,网络上响起了一片“果然如此”的认同式嘲讽。
“连央视都不带他了,官方定调了属于是。”
“曾经的天才少年,终究还是昙花一现,可惜了。”
“建议江倾好好当演员吧,科技圈不适合你,也别再消费大家的感情了。”
……
时间就在这股愈演愈烈,几乎一面倒的舆论风潮中,走到了2023年1月1日,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