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背景等和盘托出。
文大厨与夫人廖氏皆是衡阳县人,文大厨的老家在衡阳城以西的泉湖镇,廖氏的家则就在这阅江楼附近的巷子里。
早在三十年前,文大厨才十几岁时就在这阅江楼做学徒,他的师父正是廖氏的父亲廖大厨。
由于文大厨吃苦耐劳又颇有做菜的天赋,加之他为人厚道又懂得孝敬师父,于是廖大厨便将女儿廖氏许配给了文大厨。
到了五年前,廖大厨病逝,年近四十的文大厨接过岳父的衣钵成为阅江楼的三位主厨之一。
无论之后衡阳城的城头改旗易帜、阅江楼也是几度易主,但文大厨皆在这阅江楼内当主厨,他除了在阅江楼的后厨忙碌,平日里很少跟外人接触。
同样的,他的夫人廖氏除了照顾家人便是在这阅江楼当厨娘。
文大厨之所以先向程都安介绍他和廖氏,无非是想先表明他们夫妇俩绝非有甚歪心思或坏心眼之人。
而且他们夫妇俩也是借此向程都安表明心迹,即他俩作为肃卫在阅江楼的眼线,断不会也不敢有背叛之心。
随后文大厨指着徒弟林大宝,莫要看这小子生得痴肥老气,其实还不到二十岁。
林大宝也是衡阳县人士,他与文大厨是同乡,因此两人既是师徒也可算得上是叔侄关系。
同样的,杂役胡老二与文大厨是发小,因此胡老二也是衡阳县泉湖镇人,他俩可是有着三四十年的老交情,文大厨是拍着胸口说胡老二绝无问题云云。
至于那厨娘韦氏,文大厨却闭口不谈,且他看向韦氏时的眼神甚是冷漠。
而文大厨的夫人廖氏与他的发小胡老二则忙不迭向程都安讲述道,韦氏原是岳州府人,去年献贼入侵湖广时随夫家南逃避难。
可惜去年冬季到得衡阳县时,除了韦氏和她的大儿子以外,她的夫家人已悉数病死或饿死于途中。
不幸中的万幸是,饥寒交迫仅剩一口气吊着性命的韦氏母子进入衡阳城后,就躺在这阅江楼后院门外的巷道中。
而文大厨的夫人廖氏那日外出采买时恰好经过韦氏母子身边,虽然当时巷道中有许多奄奄一息的难民,但廖氏却与韦氏看对了眼,于是廖氏发善心救下了这对母子。
之后韦氏在廖氏的帮助下进入了阅江楼当厨娘,虽说薪水不高,但有廖氏与其夫文大厨的照拂,韦氏与儿子至少是摆脱了徘徊于死亡边缘的苦日子。
又有文大厨的发小胡老二,原本胡老二乃是泉湖镇的富农,奈何去年献贼进入衡阳县之时,几股逃离衡阳县的官兵与献贼相继洗劫了泉湖镇。
结果胡老二家遭了大难,他的妻儿与老父亲等皆死在那兵荒马乱当中。
之后胡老二背着年迈的老母亲来到衡阳城投奔文大厨,并在文大厨的帮衬下进入阅江楼的后厨做了个杂役。
在去年腊月,当韦氏进入阅江楼当厨娘不久便与胡老二好上了。
程都安虽是听文大厨等人絮絮叨叨地说了这许多,但他可不会因此就认为林大宝、韦氏和胡老二没问题。
当程都安在傍晚进入阅江楼的后厨之时,他看似闲庭信步地随意走上了一圈,实则把后厨院内的四十余人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