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金斯基和安德列波夫聊着索特修斯和弗兰茨医生的经历,但他们也只是在这个话题上点到为止,很快就聊起了正事。
“安德列波夫同志,这是根据地支援过来的资金,你到时候拿过去给叶列茨基同志他们。”
鲁金斯基解开了贴身衬衣的扣子,在他最贴身的背心正面缝着一个小口袋,外边是用两个扣子合起来。
解开扣子,鲁金斯基拿出了一个用油纸包,双手捧着递给了安德列波夫。
“这是帝国银行的不记名支票,还有一些储蓄账户。”
“想必安德列波夫同志你们在之前的时候,应该已经熟悉了在旧大陆取钱的流程了吧?”
“这个问题鲁金斯基同志你可以放心,我们对这套流程已经很熟悉了的,保证可以用最少的卢比换取最多的金镑。”
安德列波夫点头说道,同时他也解释起来。
虽然帝国的中央银行在行金镑和卢比的时候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去行的,但是在民间这两种货币的兑换比从来都是不是一比一。
由于金镑的行锚定的是旧大陆的工业展基数,而卢比又是只供应除了旧大陆外的所有殖民地。
因此这就导致了帝国海外的各大殖民地都长期陷入了通货紧缩的危机之中,在通缩的情况下,任何产业的投资利率都是极低的。
帝国拥有着如此广大的殖民地,但只有部分伯国和少数殖民地府能够展出一定的工业能力,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帝国的殖民地市场,长期通缩导致了货币比货物值钱。
但是在旧大陆市场,由于这里的经济比较平稳,货币和货物之间的比例还算正常。
那么此时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出现了。
如果用旧大陆市场的货币跑到殖民地市场去消费,能不能买到比这货币价格本身更多的货物呢?
答案是可以的!
而且帝国各地的海贸商人干的就是这个事情!
这样的逻辑可能有些复杂,毕竟从理论上来说金镑和卢比都是帝国一比一行的官方货币,他们即便在跨市场之后也应该是有着同样的购买力才对。
但事实上能这么想,就说明只考虑到了货币的一般等价物的属性,而忘掉了货币还有着一个商品属性。
帝国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章地行两套货币,还弄了一个这么复杂的流通方式。
其实为的就是能够借用金镑这一货币去源源不断收割殖民地的财富。
帝国各大殖民地因为货币行不足的缘故陷入了持续性的通货紧缩之中。
此时不计算货币的一般等价物属性,只看其是商品属性的话,这里一定是供大于求的。
但如果加上了一般等价物的属性,这个供大于求的情况又会成为一个伪命题。
因为当金镑作为流通货币进入殖民地市场之后,其本身的存在就会起到货币调节的作用,被动地缓解帝国殖民地通货紧缩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肯定是不利于帝国继续让旧大陆保持技术和工业霸权的。
在市场无形大手的调节下,旧大陆的金镑一定是会在更高利润的情况下大量流出,接着后的殖民地就能利用自己的成本优势从旧大陆那里承接工业转移。
甚至这个过程都很难叫做转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