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秋回的是锦华坊。
关嬷嬷想让她跟着回将军府,那个地方邱秋打死也不去。
说回庄上住,关嬷嬷又不放心。
这就是有娘和没娘的区别。
要在以前,邱秋露宿大街也没人心疼。
“小姐,这儿就是您住的地方。”掌柜很庆幸之前对店小二的培训没有白费,谁知道一个毫不起的顾客突然间会继承老东家的衣钵呢:“您看缺了什么就请吩咐。”
“好的,谢谢福伯。”邱秋知道这掌柜叫福伯,是关嬷嬷第一个重用的掌柜。
关嬷嬷用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忠心。
锦华坊后院是一个两进的院子。
一个是福伯家人住的,一个就是为东家准备的。
关嬷嬷这人有时候很讲究,有时候又很简单。
就像这儿,简单的装饰让人看着反而爽心悦目。
邱秋回锦华坊要做的事很多。
关嬷嬷已经告诉过她,店上的帐目交给福伯就行,东家不外乎就是收收银子而已。
当然,邱秋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为宁王妃和明夫人之流定制不同的旗袍。
贵妇人都喜欢这个款式,但却是不能雷同。
邱秋有时候就觉得现代的工作服穿在众人身上也是挺好看的。
可是,她没有那胆量让贵夫人们都穿同一款旗袍在身上的。
衣服这玩意儿讲究可多了,哪怕是再好看的换一个人也会不同的效果,就感觉是偷了另一人的衣服一样。
但是,真正要让邱秋挨个人儿的定制,她估计自己会累死。
为了做好这件费力的事,邱秋索性将旗袍分门别类。
领子、扣子甚至开叉都可以大做文章,更不要说花色和布料了。
邱秋想到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同一色系同一花色绝对不做同一款旗袍。
如此一来就没有撞衫的风险。
邱秋为了避免麻烦,再有开工了就认真干,所以关上门将她能想起的旗袍样式画了一个遍。
等福伯家的小孙女敲门送膳食的时候,天已经黑尽了。
辛苦工作了两个时辰的劳动成果就是邱秋画出了好几套旗袍。
当然,离自己订制成册的要求还有点距离。
邱秋用过膳后又在小院里走了走。
“你叫小梅?”福伯见邱秋身边没有丫头就让小孙女过来伺侯了。
“是的,东家,奴婢叫小梅,今年七岁。”小姑娘长得伶俐乖巧,嘴巴又甜。
“可识字?”不知道什么原因,每每看到小孩子邱秋总会问人家有没有上学堂。
大约在现代义务教育根深蒂固吧,总怕他们是失学儿童辍学少年。
“奴婢不曾上过学,但是看爷爷打过算盘,爷爷也教过奴婢一些字。”小梅道:“爷爷还说,要是奴婢是男孩子就好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不外乎就是小梅聪明却托了一个女儿身。
这话真是很挨打的。
在古代总会重男轻女的人这般避重就轻,这话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