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的转折(2 / 3)

汉朝与现在的唐朝!

    看过玉门关,李泰来到历史的另一见证地——阳关。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杰作,可谓千古绝句,经配曲吟唱,广为流传。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阳关,自王维笔下,便成了凄凉委婉的代名词啊!

    李泰心中坚信,凭借自己的努力,不管是玉门关也好,阳关也罢。这些将都不会再成为历史,被历史所掩埋。凭着打通与中亚的联系,对中亚的掌控之后,阳关、玉门,这将会是见证华夏民族,见证大唐成为世上最辉煌的帝国,最强大的民族的要塞。它们将会见到新的多元化文明的大唐出现,会见证到,大唐真正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历史的脚步,将会随着大唐转动,大唐会成为对历史进步与否的决定人

    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其后,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经常骚扰掠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两者兼用的战略,大破匈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凯旋而归。从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张骞“: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创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西汉之后,丝绸之路时常断绝。

    唐朝初期,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河西全部归唐所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占道的畅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