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八,主杀戮。
国都汉城的\"勾心斗角\"虽然未曾传到李适的耳中,但这位自打起兵以来便顺风顺水的朝鲜副元帅依旧脸色凝重,举目远眺着在视线中清晰可见的河道堤岸,以及对岸延绵不绝的营帐。
天气暗沉,天地间都是雾蒙蒙的一片,饶是李适的视力还算不错,但也难以辨认出远处\"官兵\"营地的具体情形。
虽说对于麾下的兵力拥有足够的自信,但那李兴立终究是大权在握的\"训练大将\",不是地方上那些混吃等死的兵备使可以比拟的,而且其麾下的\"中央军\"又是国内名义上最为精锐的军队,他实在不敢掉以轻心。
只是该如何强渡易守难攻的临津江,彻底击溃挡在汉城前的最后一道要塞呢?
\"去几个人,趁着光线昏暗不明,去探探路..\"思虑半晌,矗立于高台上的李适扭头朝着脚下的副将们吩咐道。
这临津江两岸的地势本就高低不平,自己脚下的\"高台\"又是临时搭建而来,加上天气不佳等因素,他实在难以将对岸的情形尽收眼底。
\"遵令。\"
话音未落,便有身材魁梧的副将肃声回应,并毫不犹豫的拍马扬鞭,身先士卒的冲了出去,似是准备亲临险境,替大军刺探消息。
连日以来的所向披靡,不仅让李适树立起了绝对的威信,也让他们这些副将遗忘了最初的\"犹豫\"。
若是\"起义失败\",他们这些人自然是被刻在耻辱柱上的\"乱臣贼子\";但若是起义成功,他们便是拨乱反正,立有开国之功的从龙功臣!
而且从眼下的形势来看,他们成为后者的可能性已是越来越高。
因此,不管在最初的时候,他们这些将校是出于何等原因选择了追随李适起兵,但如今却暗暗的升起了\"攀比之心\"。
他们斩获的功劳越多,来日\"开国\"之后获得的赏赐也就越丰厚!
实话实说,封王拜相的封赏他们自是不敢觊觎,但封妻荫子,落得一个与国同休的爵位总是该有的吧?
望着已是逐渐消失在视线中的背影,高台上下的将校们有不少人都露出了遗憾之色,并不由自主的活动起因为寒冷而略有些僵硬的身体。
这死腿,怎么到了关键的时候,就不知道动起来呢,白白让刚才的\"刘闯子\"抢了先。
...
...
\"报!\"
约莫两炷香的时间过去,李适所在的高台附近响起了由远及近的马蹄声,只见得呼吸略有些急促的\"刘闯子\"去而复返,并一脸敬畏的拱手道:\"启禀元帅,临津江堤岸附近未发现伏兵..\"
未发现伏兵?
众人闻言皆是微微眯起眼睛,倒是李适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是极,那李兴立又不是蠢人,岂会像当年的\"西楚霸王\"那般破釜沉舟,将伏兵布置在己方所在的堤岸,看来这李兴立是笃定利用临津江易守难攻的特性来严防死守了。
按理来说,眼下江水已经结冰,自己倒是不用想方设法的搭建浮桥过河,大可踩在那坚硬如铁的冰面上过河,但问题上对岸的李兴立又不是傻子,岂会让他麾下的将士从容渡江?
难道要拿人命去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