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更心痛的是,家里男女老少都涨饭量啦。
俺滴个娘来,家当丢了就丢了,慢慢置办就好,这一家老少都涨了饭量,这可是要命的事。天天都得吃饭,这得有多少粮食够造作的哦。
周婆子和周二婶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娘们围在一起嘀咕了一会,随后一个个小跑到自家小辈前,大手一挥,一人两个碗。
“俺,打听清楚了,城西认号牌不认人,男人都拿着号牌在城墙西侧领粥,一人最少打两碗粥。女人和孩子都跟俺去城墙东侧排队领粥。”
唉吆喂,周家庄这伙人全村出动,一人手里最少两个大木碗,呼啦啦的分成两个方向,向城门前左右各二十多口大铁锅前排队领粥去了。
那些难民们当然要跟上周家庄这伙人的脚步,单身汉都能找到搭伙的,分工明确,一定确保能跟上周家庄这伙人的步伐。
比如王大丫,孤儿寡母娘俩儿,她娘俩的号牌就被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拿走了。“嫂子,你带狗娃跟上大娘们,别落队啦,俺去给你和狗娃盛粥,放心吧,三碗粥俺端的回来,真不行,俺就当着铁锅的面前将俺的粥给喝喽。”
王大丫背上背着狗娃,手里拿着三个木碗。“杨兄弟,你可不能当着铁锅前就把粥喝了,刚出锅太烫了,端不了回头再去排队,俺先带狗娃去那些大户施粥队伍前排队,一会你们喝完粥也过去。”
老实巴交的王大丫,本被生活压弯了腰杆儿,愣是被周家庄的娘们教会了啥叫:白食不吃白不吃,有便宜不占不是王八蛋,那绝对是傻蛋。
这样的场景在周家庄的队伍和这伙难民群中,络绎不绝的上演,更精彩的都有。
张麻六和周二孬两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建立起了革命友谊,反正四周都是自己人,他们说话一点也不知道避讳。
“二孬,俺们饭量都涨啦,两碗粥也喝不饱啊?”
听听张麻六这话,先不说他一个六十多岁老头儿,嫌弃两碗粥喝不喝的饱了,这话中的意思妥妥的就是,官府这边的粥和富家大户施的粥,那是觉得不能放过任何一家。
要知道,那些难民们可没他们这伙人这样明目张胆,即使有不少人也是官府这边领了粥,也会去富家大户的铁锅前再领一份。
可他们都是小心翼翼,生怕被官兵和施粥的富家大户发现,缩头缩脑的,时不时的还要东瞅瞅西瞧瞧的。
那些滞留在城墙前的富家大户更不要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