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这是什么?”
沈良意识到,在这个年代,pId控制理论可能还没有广泛应用到工业领域。
“pId就是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缩写。”沈良耐心地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当前误差、历史误差和误差变化趋势来调节控制量。”
说着,他在黑板上写下了pId控制的数学公式。
几个人看着黑板上的公式,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这个控制理论听起来很先进啊。”小李忍不住感叹,“沈工,您是从哪里学到的?”
沈良心中一紧。确实,以他目前的身份背景,很难解释为什么会了解这么前沿的控制理论。
“我...我是在一本外文期刊上看到的。”沈良随口编了个理由,“最近在自学控制理论方面的知识。”
几个人都点点头,没有继续追问。在这个年代,能看懂外文期刊本身就说明了技术水平。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沈良详细讲解了整个系统的设计思路。从硬件架构到软件算法,从元器件选型到安装调试,每个环节都考虑得很周全。
听完讲解,几个人都被震撼到了。
“沈工,您这个设计太厉害了!”小李激动地说道,“如果真的能实现,绝对是革命性的突破!”
王明也很兴奋:“我感觉自己今天学到了好多新东西。以前从来没想过炼钢也可以这么智能化。”
就连一向沉稳的赵工程师也忍不住感叹:“小沈,你这个想法确实很超前。不过实现起来恐怕不容易。”
“确实不容易,但并非不可能。”沈良信心满满地说道,“关键是要一步一步来,先把基础的东西做好。”
说着,他拿出了早上整理好的元器件清单。
“明天我们兵分三路采购。赵工负责基础元器件,王明去找机械加工件,小李和我去电子市场买芯片。”
几个人拿着各自的清单仔细研究起来。
王明看着自己的清单,有些担心:“这些加工件的精度要求都很高,咱们厂的设备能做出来吗?”
“应该没问题。”沈良回答,“实在不行就外协加工。”
小李也有疑虑:“这些进口芯片会不会很贵?五千块钱够用吗?”
沈良心中盘算了一下,点点头:“应该够用。而且有些芯片可以用国产的替代。”
正说着,技术科的门被人推开了。
进来的是三车间的张师傅,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工人,在厂里德高望重。
“小沈,听说你们要搞自动化控制?”张师傅直接开门见山。
“是的,张师傅。”沈良恭敬地回答。
张师傅摇了摇头:“年轻人,炼钢这活儿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机器能有人聪明吗?”
这话里明显带着质疑的意味。
沈良能理解张师傅的想法。在这个年代,很多老工人对自动化技术都持怀疑态度,担心被机器取代。
“张师傅说得对,机器确实不如人聪明。”沈良诚恳地说道,“我们的系统只是辅助工人工作,最终决策还是要靠师傅们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