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问题。”负责采购的李工愁眉苦脸地向王教授汇报,“德国方面突然提高了价格,而且要求现金支付。”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沉重。大家都明白,这是典型的技术封锁手段。
“他们这是故意刁难。”陈工程师气愤地说,“知道咱们急需这些材料,就坐地起价。”
沈良静静地听着大家的讨论,心里却在盘算另外的方案。在他的记忆中,国内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特殊钢材的研发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基础还是有的。
“王教授,咱们能不能自己研发?”他试探性地问。
“自己研发?”王教授苦笑,“小沈,特殊钢材的研发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咱们可以找国内的钢铁厂合作。”沈良继续说道,“我在钢铁厂工作过,知道他们的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这个建议让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钟。大家都在思考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具体怎么合作?”王教授问。
沈良早就想好了计划:“咱们提供技术指导和配方,钢铁厂负责生产。成本肯定比进口便宜,而且不受外国人掣肘。”
“问题是配方。”陈工程师提出疑问,“咱们哪来的特殊钢材配方?”
这正是沈良等待的机会。他从包里拿出几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化学成分的配比。
“这是我在钢铁厂时研究过的一些配方。”他说得很轻松,“当时只是理论探讨,没有实际验证过。”
王教授接过纸张仔细查看,眼神逐渐变得专注。这些配方确实有很强的针对性,每一个元素的配比都考虑得很周全。
“这些配方...很专业。”他惊讶地说,“你真的是在钢铁厂自己研究的?”
沈良点点头,心里却在默默祈祷。这些配方都是他从未来记忆中提取的,虽然经过了一些修改和简化,但核心技术还是超前的。
“那就按照小沈的建议试试。”王教授做出决定,“我联系几家钢铁厂,看看哪家愿意合作。”
接下来的几天,王教授忙着联系合作伙伴,沈良则继续完善连铸机的设计方案。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就要开始了。
一周后,传来了好消息。首钢表示愿意尝试生产这种特殊钢材,但需要沈良亲自去指导。
“你真的有把握吗?”临行前,王教授再次确认。
沈良深吸一口气,脑海中回想着那些未来的技术细节。虽然紧张,但他对成功充满信心。
“放心吧,王教授。咱们中国人的智慧不比外国人差。”
首钢的炼钢车间里,沈良穿着工作服站在炉前,周围围着十几个技术人员。巨大的高炉喷射着橘红色的火焰,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的味道。
“按照这个配比投料。”他指着手中的单子大声喊道,“碳含量控制在0.18%,锰含量2.3%。”
首钢的技术员们按照他的指导开始操作。虽然对这个年轻人的能力半信半疑,但王教授的推荐让他们愿意配合试验。
“温度到了!”炉前工报告。
“好,现在加入合金元素。”沈良紧张地盯着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