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王教授准时来接他。今天的目标是参观车间,了解现有设备的情况。
“我们现在有一条小型的连铸生产线,”王教授边走边介绍,“虽然规模不大,但基本原理都有体现。”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操作着设备。沈良看到了熟悉的场景:钢水从中间包流入结晶器,经过冷却后被牵引系统拉出。
但是,设备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明显不如后世的标准。很多操作还需要人工干预,效率和质量都有提升空间。
“小沈,你觉得这套设备怎么样?”王教授问道。
沈良仔细观察了一会儿,慎重地说:“整体思路是对的,但有些细节还可以优化。”
“比如呢?”
“比如结晶器的冷却系统,水流分布不够均匀。还有牵引速度的控制,波动有点大。”沈良指着相应的部位。
“你观察得很仔细。”王教授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这些问题我们也发现了,但一直没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沈良心里一动。这是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但必须把握好分寸。
“我有一些想法,”他小心地说,“不一定对,可以讨论一下。”
“说说看。”
“关于冷却系统,我觉得可以考虑改进水嘴的设计,让水流更加均匀。至于牵引速度,可能需要改进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
王教授若有所思地点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不过具体怎么实现,还需要仔细研究。”
他们继续参观了其他设备,沈良不断提出自己的观察和建议。每一个建议都经过深思熟虑,既体现了技术水平,又不显得过于突兀。
“小沈,你真的是我见过的最有天分的年轻技术员。”参观结束后,王教授由衷地说,“我相信你能在这个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午,王教授安排沈良与项目组的其他成员见面。会议室里坐着七八个人,年龄从三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不等。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沈良同志,新加入我们项目组。”王教授逐一介绍,“这是李工,负责机械设计。这是张工,负责电气控制...”
每个人都热情地与沈良握手,但他能感觉到其中一些人眼中的审视。毕竟,一个来自地方小厂的年轻技术员突然加入国家级项目,难免让人产生疑问。
“小沈,听说你设计了一个很有创意的连铸机模型?”一个姓陈的中年工程师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质疑。
“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沈良谦虚地回答,“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另一个工程师也感兴趣地问。
沈良看了看王教授,得到鼓励的眼神后,开始在黑板上画起图来。他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包括结晶器的改进、冷却系统的优化等等。
随着讲解的深入,会议室里的气氛逐渐发生变化。工程师们的表情从最初的怀疑转为专注,然后是惊讶。
“这个想法很新颖,”陈工程师承认道,“确实有不少创新点。”
“不过,”他话锋一转,“理论上可行不代表实际能行得通。很多细节问题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