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情,他已经学会不问太多。
“那么,你打算怎么办?”王建国问道,“继续在咱们厂搞研发?”
沈良摇摇头。“咱们厂的条件还不够。这些大型设备需要专门的生产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深远:“我在考虑,是不是该向上级汇报了。”
王建国一听就明白了沈良的意思。这些技术已经超越了一个工厂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
“那张名片...”王建国想起了那个年轻人留下的联系方式。
“对,就是那个部门。”沈良拍了拍公文包,“明天我就去找他们。”
两人又坐了一会儿,各自在思考着未来的路。
夜色愈发深沉,但沈良的心情却越来越清晰。今天的遭遇是一个信号,说明他该走向更大的舞台了。
“王厂长,有个请求。”沈良忽然开口。
“你说。”
“如果我离开了厂里,希望您能照顾好那些跟着我的技术员。他们都是好同志,只是需要一个机会。”
王建国愣了一下,然后用力拍了拍沈良的肩膀。“什么叫离开?你就算去了天安门,也还是我们厂的人!”
沈良心中一暖。这就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真诚的同志情谊。
“而且,”王建国继续说道,“我相信你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咱们这些老工人的。”
沈良点点头,心中暗暗发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为了让祖国强大而努力。
夜风吹过,带走了一些烦恼,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拨通了那张名片上的电话号码。
“您好,我是昨天在西郊别墅遇到的沈良。”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沈同志,我们在等您的电话。今天下午三点,中山公园北门,有人接您。”
沈良放下电话,深深吸了一口气。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中山公园北门,下午三点整。
沈良提前十分钟到达,站在梧桐树下观察着来往的行人。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拎着那个破旧的公文包,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技术干部。
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来,车窗摇下,露出昨天那个年轻人的脸庞。
“沈同志,上车吧。”
沈良拉开车门坐进去,发现车里还有另外一个人——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戴着金丝眼镜,神情严肃。
“沈同志,我是科工委的李主任。”中年男子伸出手,“昨天的事情我们都了解了。”
车子启动,驶向市区深处。沈良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街景,心里在思考接下来的对话策略。
这些人既然主动联系自己,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那些技术的价值。但问题是,他们能给予多大的支持?
“沈同志,我们想了解一下,您掌握的技术到底有多少?”李主任开门见山地问道。
沈良沉吟了一下。“李主任,这样说吧,我现在展现出来的,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车里瞬间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