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们的帮助。”
张明华翻看着照片,心中暗暗吃惊。
他从事冶金工作二十多年,见过不少所谓的技术改进方案,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像沈良这样能够制作出实物模型的,实在少见。
更让人震惊的是,从照片上看,这个模型运行得相当稳定,产出的钢坯截面整齐,没有明显缺陷。
“那么,你认为这套改进方案的实施难度如何?”刘建国问道。
沈良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字。
“根据我的估算,主要的改造成本集中在三个方面。”他逐一分析,“结晶器改造需要15万元,拉坯机电控系统升级需要8万元,辅助设备完善需要5万元,总共28万元。”
“28万?”王副主任倒抽一口气,“这可不是小数目。”
确实,对于现在的钢铁厂来说,28万元已经是很大一笔投资了。
但沈良早有准备。他翻到最后一张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数据。
“我做过详细的经济效益分析。”他指着图表说道,“改造完成后,连铸机的生产效率可以提高35%,废品率降低到2%以下,钢坯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现在的生产规模计算,每年可以增加产值180万元,减少废料损失50万元,节约能耗30万元。”
沈良停顿了一下,让大家消化这些数字。
“也就是说,投资28万元,每年可以创造260万元的经济效益,不到三个月就能收回成本。”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这个回报率实在太诱人了。如果沈良的计算没有水分,这笔投资简直是稳赚不赔。
但问题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技术员,能有这么高的水平吗?
张明华心中疑虑重重。他见过太多满嘴跑火车的年轻人,画几张图纸,编几个数据,就敢夸海口说能创造多少效益。
可是这个沈良不一样。
他不仅有完整的理论方案,还做出了实物模型。更重要的是,他对连铸工艺的理解确实很深入,提出的改进点都击中要害。
“小沈,你的方案我们会认真考虑的。”刘建国合上文件夹,“不过这么大的投资,需要慎重决定。你先回去等消息吧。”
沈良收拾好图纸和照片,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坐在角落里的一个人站了起来。
是林雪梅。
“厂长,我有个建议。”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既然沈工已经做出了模型,不如让他当场演示一下,这样更有说服力。”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林雪梅。
沈良心中一紧。他确实制作了模型,但那是在宿舍里偷偷做的,现在要当众演示,风险很大。
万一出了什么差错,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可是林雪梅的建议很合理,在场的人都想看看这个模型到底能不能正常工作。
刘建国想了想,点头同意:“这个建议不错。小沈,你觉得怎么样?”
沈良深深吸了一口气。
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就没有退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