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能推广技术,还能建立更广泛的人脉网络。
但他心里清楚,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质疑声也会越来越多。一个26岁的技术员搞出这种突破性成果,确实容易引人怀疑。
必须想办法解释这些技术的来源。
沈良打开抽屉,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记录的各种技术资料,表面看起来像是学习笔记,实际上都是他从未来记忆中提取的先进技术。
他要把这本笔记重新整理,伪装成自己多年学习研究的成果。这样既能证明技术的可信性,又能为后续的技术突破做铺垫。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埋头整理技术资料。他把复杂的理论简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上详细的图纸和数据分析。
刘厂长也很重视这次交流会,专门给沈良批了一周假期准备。
“小沈,这次会议关系到咱们厂的声誉,你可得好好表现。”刘厂长early地说,“省里的领导都会参加,搞好了对你个人发展也有好处。”
沈良明白厂长的意思。这不仅是技术交流,更是一次重要的政治露脸机会。
他开始琢磨怎么在会上既展示技术实力,又不显得太过张扬。毕竟这个年代,出头椽子先烂的道理人人都懂。
正想着,办公室门又被敲响了。
这次进来的是一个年轻人,看起来比沈良还小几岁,戴着眼镜,书生气十足。
“请问您是沈良沈工吗?”年轻人礼貌地问。
“我是,你是?”
“我叫李建国,刚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分配到省冶金设计院工作。”李建国激动地说,“听说您在连铸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特地来学习。”
沈良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心中暗想又是一个来探底的。不过这次态度要友善多了。
“李工程师,请坐。”沈良客气地招呼,“刚毕业就分到设计院,前途无量啊。”
“不敢不敢,我还是学生,来向您请教的。”李建国谦逊地说,“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您的技术改造思路?”
沈良观察着李建国的表情,感觉这个年轻人应该是真心来学习的,没有其他目的。
“技术交流嘛,互相学习。”沈良拿出图纸,“你看这个冷却水路设计...”
两人讨论起技术细节。李建国提出的问题很专业,显然基础扎实。沈良也从中感受到了这个年轻人对技术的热忱。
“沈工,您这个设计理念很先进,比我在学校学的要超前很多。”李建国佩服地说,“您是从哪里学到这些理论的?”
沈良心中一紧,又是这个问题。
“主要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沈良尽量说得轻松,“理论联系实际嘛,书本上的东西要结合生产需要才有用。”
李建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确实,我们在学校学的都是基础理论,对实际生产了解不够。”
两人聊了一下午,李建国受益匪浅。临走时,他主动提出要在技术交流会上协助沈良做资料整理工作。
“李工程师有心了。”沈良客气地回应,心里却在盘算这个年轻人的可靠性。
如果能把李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