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理论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3 / 4)

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学历最低的也是工程师。

“这是刘工,负责机械设计。”张国华逐一介绍,“这是王工,搞材料研究的。”

众人纷纷上前打招呼,但沈良能感受到他们眼中的好奇和审视。

毕竟,能进入这里的新人并不多见。

“沈工是搞冶金技术的。”张国华向大家介绍,“在连铸技术方面有独到见解。”

“连铸?”一个叫刘建国的工程师眼睛一亮,“正好,我们最近有个项目需要这方面的技术支持。”

沈良心中一动。

看来机会来了。

“什么项目?”他问道。

“大型钢材连铸设备的国产化改造。”刘建国解释道,“现在我们用的都是从日本进口的设备,成本高昂,技术还受制于人。”

这个项目沈良太熟悉了。

在他穿越前的那个时代,中国的连铸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但在1980年,这还是一个需要从零开始攻克的难题。

“有具体的技术资料吗?”沈良问道。

“有,不过都是英文和日文的。”刘建国苦笑道,“翻译过来就是一大堆专业术语,看得人头疼。”

沈良暗自好笑。

这些资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不过现在还不能表现得太突出,必须循序渐进。

“我可以先看看资料,了解一下基本情况。”他说道。

“太好了!”刘建国兴奋地说,“我这就给你拿过来。”

很快,刘建国抱来了一大摞技术资料。

厚厚的文件夹里全是各种图纸和说明书,密密麻麻的外文让人望而生畏。

“慢慢看吧。”张国华拍了拍沈良的肩膀,“有什么不懂的随时问。”

沈良接过资料,心中却在暗暗盘算。

这些技术资料他闭着眼睛都能背下来,关键是如何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

太快了会引起怀疑,太慢了又浪费时间。

必须把握好这个度。

下午,沈良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研究”这些资料。

实际上他只是在做样子,真正的心思都在思考如何展开下一步行动。

连铸技术只是一个开始,他的最终目标是推动整个中国重工业的快速发展。

但这条路注定充满了挑战和风险。

一不小心就可能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到时候别说改变历史了,能保住小命都是问题。

正想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

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工程师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杯热茶。

“沈工,喝杯茶休息一下。”她笑着说道。

这个女人长相清秀,气质知性,但眼神中透着一种不同寻常的锐利。

“谢谢。”沈良接过茶杯,“请问您是?”

“我叫林雪梅,材料工程师。”她在沈良对面坐下,“主要研究特种钢材和合金材料。”

沈良心中警惕起来。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