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听说隔壁的江城钢厂也在搞连铸技术。”
沈良手里的笔停了下来。
“什么时候的事?”
“就这两天,他们请了上海的专家来指导。”李明华压低声音,“据说进度很快。”
这个消息让沈良心里一紧。
前世他很清楚,技术创新最怕的就是同质化竞争。如果江城钢厂抢先成功,那他们这边的努力就可能白费。
更要命的是,一旦被认为是跟风模仿,就算成功了也没多大价值。
“他们用的什么技术路线?”沈良问道。
“不太清楚,听说是从国外引进的图纸。”
沈良皱起眉头。
引进技术虽然风险小,但成本高昂,而且受制于人。他走的是自主创新路线,技术难度更大,但一旦成功,意义完全不同。
“老沈,要不要......”李明华欲言又止。
“要不要什么?”
“要不要也找专家来帮忙?我听说冶金部有个技术协作组,专门支持各地的技术攻关。”
沈良摇摇头。
不是他清高,而是时间不允许。外来专家需要熟悉现场情况,磨合需要时间。况且,他对自己的技术路线有信心。
第五天,好消息终于来了。
“沈工,材料到了!”车间主任老王兴奋地跑来报告。
沈良立刻放下手头工作,赶到仓库验收。
特殊合金材料被小心翼翼地装在木箱里,表面覆盖着防锈油,散发着金属特有的光泽。
“质量怎么样?”
“绝对没问题,这是首钢的最新产品。”供应商拍胸脯保证。
沈良仔细检查了材料的规格和成分,确认无误后点头。
“马上安排安装。”
更换结晶器是个精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
沈良亲自上阵,和几个老师傅一起拆卸旧设备。每一个螺丝的松紧度,每一条管路的连接方式,他都严格把关。
“沈工,你这手艺不比我们这些老师傅差啊。”有人开玩笑说。
沈良笑而不答。
前世在处长位置上,他虽然主要负责管理工作,但技术功底从来没有荒废。况且,这套连铸技术的每一个细节,他都烂熟于心。
安装工作持续了整整两天。
当新的结晶器就位,所有管路连接完成时,车间里响起了掌声。
“试车!”沈良下达指令。
电机轰鸣声再次响起,停摆了一周的连铸机重新焕发生机。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前一次故障给沈良提了个醒——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关键是要在问题出现时快速解决。
这一次,他安排了三班倒的监控值班,24小时记录设备运行数据。每隔两小时检查一次结晶器状态,每隔四小时分析一次钢坯质量。
“累死了。”李明华揉着酸痛的腰,“咱们这是在拿命拼啊。”
“再坚持几天。”沈良递给他一杯热茶,“等数据稳定了就轻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