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特殊耐火材料,全国只有两家厂能生产,而且需要提前半年订货。”李处长指着结晶器说道,“如果要批量生产连铸机,材料供应就是个大问题。”
沈良默默记下这些问题。看来,技术突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无数坑等着他。
第四天,李处长召集所有人开会。
“经过我们的评估,”李处长清了清嗓子,“这台连铸机的技术水平确实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距离产业化还有相当距离。”
沈良心中一沉,果然如他所料。
“具体问题我们已经整理成册。”李处长拿出一份厚厚的报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设计标准化、材料供应链和质量控制体系。”
陈志华忍不住问道:“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部里的意思是,成立专门的连铸技术产业化小组,由沈良同志担任组长。”李处长看向沈良,“小组将得到部里的全力支持,包括资金、人员和政策。”
沈良愣了一下。这是要把他调到北京去?
“不过,”李处长话锋一转,“小组暂时设在这里,等技术完全成熟后再考虑迁移。”
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沈良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部里的支持是好事,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期望和更严格的考核。
散会后,李明华悄悄凑到沈良身边:“老沈,这下咱们真成国家队了。”
“国家队好啊,有钱有人有政策。”陈志华在一旁羡慕地说道。
沈良却没有他们那么乐观。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当天下午,厂长老张紧急召见沈良。
“小沈啊,”老张脸上写满了复杂,“这次真是给咱们厂争了大光彩。”
“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沈良谦虚地说道。
“别谦虚了。”老张摆摆手,“部里已经下了正式文件,成立连铸技术产业化小组,你是组长。不过...”
沈良察觉出老张话里有话:“不过什么?”
“小组虽然设在我们厂,但直接归部里管。说白了,你现在已经不是我们厂的人了。”老张苦笑道,“舍不得啊,好不容易出了个人才。”
沈良这才明白老张的复杂心情。培养了这么久的技术骨干,现在要被上级调走,确实让人不舍。
“张厂长,我虽然调走了,但这个项目还是在咱们厂做。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说。”沈良诚恳地说道。
老张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一周后,连铸技术产业化小组正式成立。
小组办公地点就设在原来的实验车间旁边,新建了一栋三层小楼。
沈良的办公室在三楼,面积不大但采光很好。办公桌上已经堆满了各种技术资料和项目文件。
敲门声响起,李明华和陈志华一起走了进来。
“恭喜沈组长!”李明华笑着说道,“从今天起,您就是正处级干部了。”
“别瞎说,我还是原来的我。”沈良摆摆手,“倒是你们两个,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干?”
“当然愿意!”陈志华立刻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