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航空零部件制造能力(2 / 3)

地问道。

“有把握。”沈良的语气很坚定,“我们已经在其他领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航空领域也不例外。”

接下来的几个月,华夏重工开始了紧张的研发工作。沈良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和技术人员一起攻克各种技术难题。

航空零部件的制造难度确实很大,不仅要求极高的精度,还要求极高的可靠性。一个小小的零件,可能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但是沈良有一个优势,就是他对未来技术发展的了解。他知道哪些技术路线是正确的,哪些是死胡同。

“我们要采用钛合金材料。”沈良在一次技术讨论会上说道,“虽然成本高一些,但是性能更好。”

“沈总,钛合金的加工难度很大啊。”一个工程师说道。

“难度大不要紧,我们可以开发新的加工工艺。”沈良说道,“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说着,沈良开始在白板上画图,详细解释他的工艺方案。

在场的工程师们越听越兴奋,因为沈良提出的方案确实很有创新性。

“沈总,您的方案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技术总监说道。

“那我们就开始实验。”沈良说道,“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要抢在外国公司前面。”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华夏重工的实验室里几乎没有熄过灯。沈良带着技术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钛合金加工工艺的攻关。

“又失败了。”工程师小王沮丧地看着变形的钛合金零件,“这已经是第十七次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沈良拍了拍小王的肩膀,“每一次失败都能让我们更接近成功。”

话虽如此,但连续的失败还是让团队的士气有些低落。更要命的是,德国一家航空零部件公司的代表团突然到访。

“沈总,我们听说华夏重工在研发航空零部件?”德国代表团的领头人施密特用蹩脚的中文说道,“我们公司愿意提供技术支持,当然,需要一定的技术转让费。”

“多少钱?”沈良问道。

“不多,只需要五千万美元。”施密特笑着说道,“而且我们可以保证,一年内就能让你们掌握相关技术。”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五千万美元,对于当时的华夏重工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

“施密特先生,感谢您的好意。”沈良礼貌地说道,“但是我们决定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施密特嗤笑一声,“沈总,您知道钛合金加工有多难吗?我们德国花了二十年才掌握这项技术。”

“那我们就花二十一年。”沈良的语气很平静,“总比受制于人要好。”

施密特摇了摇头,显然对沈良的“固执”很不理解。“沈总,我劝您还是现实一点。中国人想要掌握这种高端技术,至少还需要五十年。”

“五十年?”沈良笑了,“施密特先生,您可能对中国人的能力有些误解。”

送走德国代表团后,沈良立即召集技术团队开会。

“各位,刚才德国人的话你们都听到了。”沈良看着众人说道,“他们认为我们中国人不可能掌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