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大儒的济世解困良法(2 / 4)

天启大明 破贼校尉 2598 字 19天前

三位草根三杰,深受李贽的学说影响。

    以情义论真挚,礼教皆虚伪,甚至还提出情教替换儒道释三教。」

    汪文言和冯梦龙对视一眼。

    皇上对我们了得非常清楚啊。

    正是因为理念相近,自己三人所以才会结为莫逆之交。

    「你们多有行走地方,知道江南丶岭南一带,有西教传播,多有儒士接受洗礼入西教。

    比如松江徐光启,万历三十一年,他在南京认识了义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对西夷的诸多知识有了接触。

    次年,徐光启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到翰林院读书,遂潜心于天文丶水利丶兵备丶屯田丶盐政等实用学问的研究,以求扶危定倾。

    被朕派到滦州开煤铁局,铸炮造枪的孙元化,也信了西教。他不仅精通数学,还擅长制器。开矿冶炼,铸炮造枪,是一把好手。

    还有陕西泾阳王徵,精通数学,研制过水力丶风力和载重机械,写成《新制诸器图说》。他也入了西教。

    从李贽到你们,再到徐光启丶孙元化和王徵,何尝不是在传统儒学和理学中,寻找扶危定倾的济世良方。

    李贽和你们,找到了解放人性丶济世致用这条路...

    徐光启丶孙元化和王徵等信西教儒者,也多是擅济世致用,通晓水利农业制器等实务之人。

    他们和你们都一样,不像一般儒生,把头埋在沙子里蒙蔽自己。你们对大明目前的困境非常清楚,也明白任由这些困境继续发展,可能带来改朝换代的危机。

    徐光启等人无法在儒家和理学的典籍找到解困良法,恰好遇到了西学,马上就扑了上去。」

    朱由校背着手,在室内缓缓踱步,声音依然洪亮。

    「大明不缺忧国忧民之士,他们愿意低下头丶俯下身,愿意正视大明的实际困境,不自欺欺人,在儒理典籍中苦苦寻觅,可就是找不到救世良方。」

    站在窗前,朱由校的目光看向远方,仿佛穿透历史,看到另一个世界的清末民初。

    在那个年代,华夏民族陷入几近灭亡的危机。

    多少仁人志士,拼命地寻找各种救国之法,从教育救国到实业救国到军国救国...甚至连念佛请三清救国都冒出来了。

    那是一种绝望中不惜一切代价寻找救命稻草的癫狂,不要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