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转运到豫南的话。”
“我想,也能大大缓解豫南一带的旱情。”
苏长青点了点头,对于豫南大旱。
苏长青一直有所关注。
而奉北大开发,大面积的黑土地被开垦出来,种植粮食作物。
除了要满足北满地区的自身需要之外,苏长青此举也是考虑到豫南这一场大旱。
由青天党主导的花园口决堤,淹没了豫南、皖北、苏北40余县的大片土地,造成平汉铁路东侧区域水灾,将导致豫南、徽北、苏北大量百姓死亡。
同时,花园口决堤将黄河每年几十亿吨的泥沙顺着决口涌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没田野,漫溢湖泊,堵塞交通和航运,形成了穿越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河泛滥区,人们将其简称为“黄泛区”。
每年汛期时,黄水都会回流倒灌,淹没农田,洪水过后蝗灾复至,地表突兀凸凹,到处沙丘堆移,无法耕种,对当地农业造成严重破坏。
此次决堤造成将近四百万人流离失所。
同时,这一举动也间接导致豫南等地惨绝人寰的大饥荒。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旱,夺去了数以万计老百姓的生命。
易子而食!
这个存在于古籍上记载的词语。
却真真切切的发生在大夏国土地上。
苏长青的记忆中,就有过一部关于这场大旱灾的电影。
虽然苏长青对于这部电影的导演,并不是特别感冒。
但是苏长青对于这段惨烈至极的历史,印象深刻。
而现实,远比电影来的更加残酷与可怕。
“水旱蝗汤”原本的民谣说的是“豫南四荒,水旱蝗蹚”。
其中“水”指的是水灾,“旱”指的是旱灾,“蝗”指的是蝗灾,而“蹚”是指当地的匪患,因为豫南方言称土匪为“蹚将”。
然而,汤某人在豫南的统治时期,他的部队被指责为横征暴敛,特别是在42年豫南大饥荒时,他的部队被指责为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导致民众生活更加困苦。
因此,他在豫南的名声受损,被认为是导致民众苦难的原因之一。
(本章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