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由校见状,连忙按住她的肩膀。
昨夜的热烈仍历历在目,他这具身体虽年轻,却也架不住这般折腾。
再说今日还有一堆奏折等着批阅,山东的善后、辽东的部署,桩桩件件都需他拿主意,实在没多余的精力再缠绵。
“罢了,你身子还乏着,先下去歇着吧。”
他摆了摆手,语气带着几分无奈,又故意打趣道:“等你养好了精神,朕再教你些新鲜样,到时候再好好伺候朕也不迟。”
这话一出,哲哲的脸颊瞬间红透,连耳根都泛起了粉色。
她嗔怪地看了朱由校一眼,眼神里却没什么不满,反倒带着几分羞赧的期待。
终究还是温顺地应了声“是”,由宫女搀扶着,小心翼翼地起身下床,步履间仍有些滞涩,却难掩眉宇间的轻松。
至少,她和她的族人,暂时有了一线生机。
看着哲哲被扶着离去的背影,朱由校靠回床头,揉了揉眉心。
这蒙古女子倒是成了意外的棋子,至于科尔沁部能否抓住机会,就得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他掀开被子起身,在宫人的侍奉下穿好衣物,之后目光投向案上堆积的奏疏,眼底的慵懒瞬间褪去,重新染上属于帝王的锐利与凝重。
随着朱由校重整精神开始理政,乾清宫的御案上很快便堆起了厚厚的奏疏,从山东的战后安置到辽东的军备调度,桩桩件件都需他逐一批阅。
正当他埋首于文书之中时,司礼监掌印太监魏朝满面春风地走了进来,手里还捧着一本册子。
“皇爷,大喜!京郊皇庄的番薯,这几日可算收完了!”
魏朝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他跟在朱由校身边多年,最清楚皇帝眼下最看重什么。
除了充盈国库的银子,便是能填饱百姓肚子的粮食。
而皇帝在意的,就是他这个太监要去做的。
自打徐光启从江南带回番薯种子,朱由校便对这种作物寄予了极大期望,一心想在北方推广种植。
京郊那些往日里只能种些杂粮、产量微薄的次等田地,今年都被辟出来试种番薯。
毕竟这作物不挑土地,哪怕是贫瘠的沙土地、坡地,都能扎下根去。
“哦收成怎么样”
朱由校立刻放下手中的朱笔,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如今大明朝天灾不断,南北多地时有饥荒,若是番薯真能高产,无疑是给百姓的生计加上了一道保险,粮食危机也能大大缓解。
魏朝连忙将手中的册子呈上,笑道:“从三月下种到如今,足足五个月功夫,顺天府底下皇庄的收成,都记在这册子上了,奴婢特意核了三遍,保准没错!”
朱由校接过册子,指尖迫不及待地翻开。
当看到上面的数字时,他不由得眼睛一亮,呼吸都急促了几分。
顺天府所辖的大兴、宛平、通州、昌平这几处皇庄,此番竟收获番薯足足三百万石!
折算下来,平均亩产接近一千斤!
这个数字实在令人振奋。
要知道,这还是初次大规模试种,土地是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