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观北情(2 / 4)

风流大宋 林二虎 2479 字 7天前

发现,他居然将这些空额真的都招满了士兵。

大宋军队里的空额顽症,实际源自于军队高层的贪婪无度,从军饷克扣、到军备挪用,再到资源压榨,最后总盘子就那么大,瓜分的人不断增多,于是最终就会更加倾向于最直接、最粗暴的吃空兵额。

秦刚的解决之道就是利用兵员空额,与原先的部队作了隔离:先不干涉过去的部队,但该给我“分赃”的兵额还是要先挤出来;

而对这点都不配合的人,不仅仅是在与秦刚作对,而且是在跟整个大宋的官僚军事体系作对,就类似于驻无棣县的周瑞等人,在被秦刚直接使个手段干掉的过程中,是没有人去帮他的。

新的军队建设决不会一蹴而就的,本身就需要通过慢慢地训练来逐渐改变。

所以秦刚并不着急,而是用拿到手的兵员空额来先建立自己可控的新沧军,而这里的中层军官则尽数来自于他自己的亲信及流求老兵,忠诚度没问题、廉洁度也没问题、最终的战斗力才会没有太大的问题。

至于原来的那渣滓部队,根本不必过多担心。

接下来,只需要有几场简单的边境冲突,就足以一次性释放出足够的兵额,直至这里的完全换血。

其实,一旦真的战事起来,对于需要上前线的部队兵额,都不需要额外再花钱或动什么脑筋了,甚至都可以向这帮以要命为主的家伙反过来收一笔费用呢!西军不就是这样么?

这便是秦刚对于边境禁军改造的阳谋。

这个世界上,凡是搞阴谋的,都怕被人看出破绽而被破解。可是阳谋,却是不怕的,因为它坦坦荡荡地摆在你的面前,就是吃准了你的利益点或彼此认可的规矩而指定的结果。

所以,一帮子御史拿着沧州兵额的事情研究来研究去,也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地方。

终于,在河北一带已经明确的旱灾与几乎不太可能避免的蝗灾苗头之下,有人认为自己终于抓住了秦刚的小辫子:

就在河北各地官府都在全力抢种春播作物之时,沧州居然公然下文:说是奉知州之命,要求所有的百姓放弃今年的春耕。

尽管大家的心里都极其明白,在这指令背后的真实道理是,一旦蝗灾起来,抢种多少的作物都将会是白干。但是这个时候,这些人便只会强调眼前所看到与听到的东西,直接给秦刚扣一顶“放弃抗灾自救”的大帽子,因为你看到了:他居然下令放弃春耕!

再之后,由于沧州百姓对于养鸭灭蝗的不理解与不信任,沧州大规模孵鸭的消息,也几经扭曲,传到京城之后,成了秦刚荒唐为政的新罪证与新罪名。

更重要的一点是,一方面是河北地区春暖冰融,此时已经不再是辽人出兵南下的最佳时节;另一方面的,辽国境内一样需要腾出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应对旱情与蝗灾的影响,就算是不看重农耕只顾放牧的契丹人,牧场的草要是被蝗虫啃光了,牛羊马也得挨饿啊。所以原本已经压近边境的辽军兵马,在三月以后,开始逐渐往析津府以北回缩调防了。

对于朝堂里的那帮官僚来说,辽人南下的威胁逐渐消失,那么原先还顾忌着万一边境出现的战事情况,还指望着秦刚可以先去顶一波的意义与价值就不太大了。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