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炸弹(1 / 4)

奥地利人已经彻底吃下了奥斯曼在马其顿地区剩余的全部地盘。港口城市萨罗尼加在被围困整整两个月后,最终因为粮食彻底断绝而不得不投降。

当然,这事儿也跟奥地利人这一个多月来用大炮没完没了地轰有直接关系。当奥地利军队最后进城的时候,萨罗尼加已经不成样子了——残垣断壁,到处是轰炸留下的疮痍。

奥地利近东作战集团在报告里明确写着:“根据实地评估,没有三到六个月的修复工作,这座城市根本没法恢复港口功能,无法为我军提供任何后勤补给。”

言下之意就是——这座城现在啥用处都没有。

维也纳的总参谋部早就看清楚了形势,索性放弃了什么速战速决的幻想。剩下的就是一个字:稳。围住重要的城市,耐心地困,要是奥斯曼人想派援军来解围,外围部队就把援军打散,然后继续回来轰炮。简单粗暴,就是一个字——烦。但胜在省人命。

看看这个数据对比就知道差别有多大。萨罗尼加战役打了两个月,逼得奥斯曼守军三万多人投降,奥地利人自己的伤亡不过一千出头——这种战损比,在19世纪的战争里简直是梦幻级别的。

反观俄国人那边就惨了。他们在埃迪尔内堡垒前已经硬生生磨了快五个月,伤亡人数已经超过四万,可这个要塞硬是没啃下来。

主要原因一个是俄国人的重炮火力确实不足,另一个就是埃迪尔内这个地方防守得太牢固了。奥斯曼人在这里尝试使用了一些新式混凝土来修建部分碉堡,虽然技术还不成熟,没有加入钢筋加固,但那东西对炮火的抵抗力依然比普通砖石强不少。

加上埃迪尔内向来是奥斯曼帝国在北方最重要的咽喉要地,防守部队经营得死死的,弹药也充足,士气也比较顽强。结果就是俄国人一次次发起冲锋,一次次被打回来,伤亡数字不断往上窜,可城墙依然岿然不动。

奥地利在攻占港口城市萨罗尼加之后,将目标转向了奥斯曼帝国的西部门户要塞塞雷。这座要塞是在第二次近东战争之后新修建的防御工事,其设计理念与埃迪尔内要塞如出一辙,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筑垒技术。

塞雷要塞的防御体系采用了多层次的设计思路。外围是深达六米、宽达十二米的壕沟,壕沟底部铺设了尖木桩和铁刺,并设计有排水系统以防积水。壕沟外侧斜坡经过精心计算,角度足以使任何试图攀爬的士兵暴露在守军的火力之下。壕沟内侧则是高达八米的土石混合墙体,这种墙体由大块石材作为外表面,内部填充夯实的泥土和碎石,能够有效吸收炮弹的冲击力。

要塞的核心防御设施是十二座采用新式建筑技术的碉堡。这些碉堡的墙体厚度达到了惊人的两到四米,由三层结构组成:最外层是厚约半米的花岗岩石块,经过精细打磨后紧密贴合;中间层是混凝土浇筑层,厚约一米半到两米,虽然没有钢筋加固,但通过添加碎石、砖块碎片等骨料,大大增强了混凝土的抗压和抗冲击能力;最内层则是半米厚的砖墙,用于防止混凝土碎片在遭受炮击时向内飞溅伤害守军。

实战证明,这种结构能够抵御当时大部分野战炮和轻型榴弹炮的轰击。

要塞的弹药库和粮仓都建在地下深处,距离地面五到六米,周围用厚实的砖墙和混凝土墙保护。通风系统通过多个曲折的通道与地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