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王知府的底线(3 / 4)

归流 晴了 2077 字 15天前

    “只是什么?”李氏探头,打量跟前爱女,看到她楚楚动人的眉宇间潜藏的羞意,意味深长地追问道。

    王朝颜看到了娘亲投来的目光,心头不禁有些发慌,赶紧起身就朝着屋外跑去。

    “没什么,娘,我回屋换衣服去了……”

    “慢点,这孩子那么慌张作甚,娘还能吃了你不成?”

    李氏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哭笑不得地道。

    。。。

    明朝的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

    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生员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故此,科试也称之为录科。

    第一,是从童生中考选秀才;第二,是对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六等,分别给予奖惩。

    岁试取在一、二等的人,可以应科试。科试在岁试之后,为高一级的乡试作预备工作。科试取在一、二等的秀才可以参加乡试。

    各省称提学道,简称学道,又称大宗师。他们在三年的任期内,要依次到管辖的各府、州,主持岁试和科试。学院大人亲临考试,叫做“案临”。

    而今岁,正好是王体复大宗师在贵阳府主持科试。而今年又恰巧是乡试之年。

    所以,此番贵阳府治下诸学的学子,皆尽磨拳擦掌,都希望能够一举通过这场重要的资格考试,然后借着这股子冲劲,冲击一把乡试。

    杨平安也没有想到,原本在后世人们口中所称的秀才,居然还有这么多的说法,而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够参加乡试。

    足以得见,明朝的科举制度的严谨慎密,怕是不亚于后世的统考。

    这段时间,府学之中,除了那些流官子弟成天闭门苦读之外,一干土司子弟仍旧像是一群躺平的咸鱼。

    他们也很清楚,科试与他们这些土司子弟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只要不犯学规,成绩不要太难看,就仍旧有留在府校中继续学习的资格。

    土司子弟中,也就唯有杨平安这么个文武双全,立志科举的才俊。

    之前杨应龙收到了杨平安获得了入读国子监资格的消息,还特地给杨平安来了一封亲笔书信,就是希望杨平安不要就此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