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背后教唆(2 / 4)

佛国,要说服僧王号令百姓复国,但不可复仇,莫要多行杀戮;

还要借鉴大明变法,践行尧舜大道。

纳黎萱将这些话牢记在心,深知自己经验不足,决定回国后说服父亲清除内鬼。

他拔出佩刀在脸上,血流满面,语气平和地表示邉罗若能复国,皆因杨帆所赐,将今日之言视为国誓,复国后会与大明共存亡。

杨帆拍拍他的肩膀,心中感慨他历经磨难,前途凶险,自己当初亦是如此,随后让他离去。

杨帆转身回到殿内,纳黎萱对着他的背影磕了三个头,带着林阿发趁夜色出城。

次日,杨帆和沐朝弼举行了简单的敕封仪式,阿瓦城的大局就此安定。思轰虽百般不情愿,但受制于其他土司,只能接受。

杨帆难得来到此地,四处瞻仰了一些古迹,三天后便与沐朝弼率领大军返回永昌府。

这一路大军凯旋,沿途百姓欢呼雀跃。

沐朝弼身穿铠甲,神情志得意满;杨帆手持羽扇,深受士民崇敬。

然而,两人的心情却截然不同,虽一路同行,交谈也算投机,但各自的心思颇为隐晦,与南下时的情形已完全不同。

十天后,大军再次进入永昌府。先期返回的游居敬、李贽当晚便来到城北的义勇营地。

杨帆见两人行色匆匆,便猜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时值深夜,李贽将杨帆拉到帐外,压低声音说。

“杨大人,永昌府最近来了许多生人,个个非富即贵,有几个人排场极大,光是仆从就超过百人,显然都不是一般人。“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知府刘彰宽对这些人百般奉承,根本不把游居敬大人和我放在眼里。自您大军进入缅甸后,局势就发生了变化,百姓又开始感到害怕,坊间传言永昌府即将发生大事。”

李贽四下看了看,又凑到杨帆耳边低声透露。

“升庵先生(杨慎)前日找到我,说有人要对您不利,王大任、刘彰宽已经在暗中勾结囚徒死士。”

杨帆本已十分疲惫,听闻此事不禁心惊。

他猛然想起后天就是十月初十,猜测这些人或许是来祭奠皇太孙的。

他不禁怀疑沐朝弼一路上态度敷衍,恐怕也动了别的心思。

对于杨慎为何会来报信,他虽有疑惑,但知道杨慎所言多半不假。

而王大任竟也不听话,甚至勾结囚徒死士,难道是想杀他灭口?

想到这里,杨帆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后背发凉,却也因此清醒了许多。

他推测王大任多半是见到了那些在靖难之役中失意的勋臣,被他们壮了胆子,才真敢如此行事。

但经历过诸多凶险的他,此时反而平静下来,称。

“如今民心在咱们这边,三万义勇虽战力不佳,但人数众多,且都是本地人,不必过于担心。”

可话虽如此,杨帆自己也并无十足把握。

李贽听出了他的顾虑,提议。

“杨大人,不如我们当晚就走,让游居敬大人、安参将随行,先离开云贵地界,去广西后再从交广乘船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