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率的水车;
需要更多的陶罐、碗碟,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些,都要靠你们的双手去创造。”
“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技艺和贡献的大小。
多劳多得,优者重赏。
我还会设立专门的机构,研究新的技术,改良现有的工艺。
任何人,只要有好的想法、好的建议,都可以提出来,一旦被采纳,必有重奖!”
我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人群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们脸上的惶恐和麻木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惊讶、疑虑,还有一丝难以置信的……期盼。
对于这些世代被束缚在土地或某个家族、仅仅作为附属品存在的工匠而言,
“尊重”、“待遇”、“重奖”、“研究新技术”这些词汇,是如此的陌生而又充满诱惑。
徐庶适时地上前一步,宣布了工坊的初步管理章程和薪酬体系,
清晰地阐述了工作时常、计件奖励、安全规范等细节。
这些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定,比我空泛的许诺更能安定人心。
接下来,我开始着手对这片区域进行初步的规划。
虽然核心团队不在,但我的脑海里装着后世工厂的蓝图。
我依据现有的场地条件和工匠的初步分类,划分出了几个基础的功能区:
一、冶炼锻造区:
优先修复和改进现有的炼铁炉,目标是提高铁水的产量和质量。
重点是先满足农具(犁、锄、镰等)和兵器(刀枪箭头修补、简单甲片锻造)的需求。
我凭借记忆,画出了一些更有效率的鼓风装置(如双动活塞风箱)的草图,交给几位看起来经验最丰富的铁匠,让他们尝试制作。
我知道这需要时间,但必须开始。
二、木工营造区:
组织木匠优先制作和修缮军营所需的基础设施(营房、箭塔、拒马等),
同时开始尝试制作改良版的曲辕犁和简易水车部件。
我特别强调了尺寸标准化和榫卯结构的规范化,这是为未来更大规模生产打基础。
三、制陶烧造区:
修复陶窑,扩大基础生活陶器(碗、罐、盆)的生产,以满足军民急需。
同时,我让他们尝试烧制更耐高温的坩埚和耐火砖,为将来提升冶炼技术做准备。
四、纺织加工区(暂缓):
由于缺乏熟练的纺织工匠和原料,这个区域暂时只做规划,优先处理军需的简单缝补工作。
大规模的纺织业发展,需要等待更稳定的环境和可能的外部资源输入。
五、技术研发与培训区(雏形):
我特意辟出一块相对安静的区域,作为临时的“研发中心”。
我将亲自在这里,结合现有条件,绘制图纸,进行小规模实验,并对有潜力的工匠进行初步的培训和指导。
这里,将是未来汉中技术进步的摇篮。
我深知,仅凭这些从旧士族手中接收过来的工匠,以及我个人有限的精力和超越时代的知识,
想要在短时间内让汉中的“工业”水平突飞猛进是不可能的。
关键技术、精密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