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不引人注意的角落,
一名看似负责警戒的普通亲卫,在不经意间调整了一下腰间佩刀的角度。
这个极其细微的动作,却是我们事先约定的、玄镜台有紧急情报传入的信号。
我的心跳微微加速,但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凝神观察战场的姿态。
我缓缓移动脚步,看似是为了更好地观察西北方向的火势,实则不着痕迹地靠近了那名亲卫几步。
趁着周瑜正专注于听取一名传令兵汇报的间隙,
那名亲卫低着头,用只有我们两人能听到的、经过特殊训练的低沉语调,飞快地吐出几个简短的词语:
“乌林西侧,人马集结,似欲突围。”
“曹操中军,旗帜仍在,向北移动。”
“蔡瑁、张允部,混乱溃散,失去控制。”
字字千钧!
这些信息,远比前线传令兵零散的战报要精准、要宏观,也更加致命!
它们来自于那些早已渗透到对岸、甚至可能就混杂在曹军溃兵之中的玄镜台探子,
冒着生命危险传回来的第一手情报。
我的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机器,瞬间将这些信息与我通过望筒观察到的景象、以及刚刚听到的战报进行交叉比对、分析验证。
乌林方向集结,意味着曹操主力尚有建制,
并且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突破口,那里或许是东吴包围圈相对薄弱的环节。
曹操本人旗帜仍在移动,说明他尚未放弃指挥,也并未完全陷入绝望,这股残存的核心力量,依然是巨大的威胁。
而蔡瑁、张允所部的彻底崩溃,则意味着曹军水师的有生力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并且失去了最有经验的水军指挥官,这对接下来追剿残敌极为有利。
这些信息,必须立刻、并且以一种合乎情理的方式,传递给周瑜。
我深吸一口气,走到鲁肃身边,用一种带着几分凝重和推测的语气说道:
“子敬先生,都督,昭方才仔细观察西北乌林方向,火光虽盛,但烟尘走向似有异常,
且隐约可见人马调动迹象,不似纯粹溃散,倒像是……
在重新整编,莫非曹军主力欲从此方向突围?”
鲁肃闻言一惊,连忙举目望去,但距离遥远,火光烟尘遮蔽,很难看清细节。
他转向周瑜,带着询问的目光。
周瑜也侧过头,锐利的目光扫了我一眼,带着一丝探究。
他并没有立刻否定我的判断,而是沉吟片刻,再次举起望筒,
仔细观察了片刻,随即对身边的旗官下令:
“传令甘宁,率部向乌林方向迂回,严密布防,若遇敌军主力,不必强攻,只需缠住,待主力合围!”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
我心中稍定,这正是我想达到的效果。
我的情报,以“观察推测”的形式提出,
既符合我“参军”的身份,又为周瑜的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避免了曹军主力从薄弱环节逃脱的可能。
过了一会儿,我又看似无意地说道:
“都督用兵如神,火攻已然奏效。
然昭观对岸,曹操中军大纛似乎仍在移动,虽显狼狈,却未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