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公瑾闻讯,波澜再起?(3 / 4)

身行礼。

“都督留步,”

我恭敬地说道,

“昭昨日蒙吴侯与都督厚爱,委以参军之职,实感荣幸,亦感责任重大。

有几句话,想向都督当面请益,不知都督可否拨冗片刻?”

周瑜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目光平静地看着我,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

他微微颔首:“陆参军有何见教?但说无妨。”

他的称呼已经从之前的“先生”变成了“陆参军”,既是身份的确认,也带着一丝公事公办的距离感。

我整理了一下思绪,诚恳地说道:

“见教不敢当。昭是想再次向都督表明心迹。

昭领受参军之职,绝无他意,唯愿能尽绵薄之力,辅佐都督,分析曹军动向,制定破敌之策,

以助孙刘联盟早日击溃曹贼,匡扶汉室。

昭深知都督乃江东柱石,统领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乃当世人杰。

昭不过一介书生,蒙主公(刘备)不弃,忝为使者,如今又得吴侯错爱,忝列参军,实属侥幸。

对于江东内部军政事务,昭绝无半分觊觎之心,亦不敢妄加置喙。

昭在此,只为抗曹而来,只盼能与都督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我这番话,姿态放得很低,极力强调自己“辅助者”和“盟友”的角色,

明确表示对周瑜地位的尊重和对自己权限的认知,主动撇清任何可能存在的野心,试图最大限度地打消他的疑虑。

周瑜静静地听着,脸上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

待我说完,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陆参军言重了。

你能得主公看重,委以重任,自有过人之处。

昨日你于堂上所言,条理清晰,见解独到,瑜亦有所启发。

如今曹操大军压境,正是我等戮力同心,共御外侮之时。

你能加入参军府,协助军务,瑜自然是欢迎的。”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扫了我一眼,话锋微微一转:

“只是,军国大事,非同儿戏。

陆参军虽有奇策,然毕竟初来乍到,于我江东军情、地理、人事未必全然熟悉。

日后参赞军机,还望多听、多看、多思,行事务必审慎。

若有真知灼见,瑜必从善如流;

若事关重大,还需与我、与子敬,乃至主公仔细商议,方可定夺。

如此,方能确保万无一失,不负主公所托,亦不负玄德公之望。”

周瑜这番话,可谓是滴水不漏,软中带硬。

他先是肯定了我的价值,表示了欢迎,满足了面子上的需求。

随即又巧妙地敲打了我一番,

提醒我“初来乍到”、“未必熟悉”,要我“多听多看多思”、“行事审慎”,

更强调了重大决策需要经过他、鲁肃乃至孙权的同意。

这既是合情合理的告诫,也是在不动声色地重申他的主导地位和最终决策权,给我划定了清晰的行为边界。

他没有直接表露任何不满或疑虑,但字里行间,那份属于上位者的掌控欲和对潜在变数的警惕,却显露无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