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借梯上楼,计出江夏(2 / 3)

之数。”

“元直所虑极是。”我说道,“所以,我们传达的,不能是完整的计策,而应是‘引导’和‘点拨’。我们可以告诉密使,我等深知大公子困境,然新野势单力薄,不便公然介入。但念及旧情(或皇叔仁德),愿为大公子指一条明路……”

我看向孔明和元直:

“我们可以暗示他,‘外放求存’或许是一条出路,并点出‘江夏’这个看似危险实则可图的位置。再将孔明方才所言的‘孝、忠、避’三字要诀,作为‘锦囊妙计’相赠。至于具体如何操作,如何哭诉陈情,则让他自己去‘领悟’。如此,既传递了核心信息,又避免了留下直接证据,纵使密使被擒,也难以坐实我等唆使之罪。”

“妙!”孔明抚掌赞道,“此法甚好!以点拨代庖,虚实结合,既显高深,又留余地。刘琦本就彷徨无措,得此‘高人指点’,定会奉若圭臬,自行揣摩完善。如此,更显其‘主动’之意。”

元直也点头称是:“此‘借梯上楼’之计,确为稳妥。只需将‘梯子’(核心思路)递到他手中,至于如何爬上去(具体执行),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如此,我等便可置身事外,静观其变。”

计策的核心传递方式既定,剩下的便是细节的完善。我们三人又反复推敲了与密使会面时的说辞、态度,如何既表现出同情与关切,又不显得过分热情,如何巧妙地植入“江夏”、“孝忠避”等关键信息,同时还要旁敲侧击地评估这位密使的忠诚度和能力。

与此同时,我的思维已经跳跃到了更远的未来。

“此事若成,刘琦一旦赴任江夏,我们便需有后续手段跟进。”我看着二人,语气变得更加深沉,“江夏虽是避祸之地,亦是四战之地,仅凭刘琦自身,恐难立足。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我转向元直:“元直,你即刻草拟一份密信,以我的名义(或是我们三人共同商议,由我最终定稿),字斟句酌,务必将‘借梯上楼’之意,隐晦而清晰地传达给刘琦的密使。此事,交由石秀亲自安排,务必寻找最可靠、最隐秘的渠道送回襄阳。”

“遵命。”元直拱手领命。

我又转向一直安静倾听,但眼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孔明:

“孔明,你智谋过人,且在荆州士人中素有清誉。可否设法,在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通过一些隐秘的渠道,侧面了解一下江夏郡的现状?特别是黄祖麾下的将领、吏员构成,以及当地的民心向背、地理形势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亮理会得。”孔明微微颔首,“此事,亮当尽力而为。”

最后,我的目光落在了空处,心中却在默默下达指令:

“锦瑟(貂蝉),玄镜台需立刻将重心向江夏倾斜,全面收集该郡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特别是与江东孙氏的冲突细节,以及蔡氏在江夏的潜在影响力。子仲(糜贞),通知潜伏在荆州的商路网络,留意江夏方向的物资流通和商业机会,为将来可能的秘密支援和联络,提前铺设管道。”

这些指令,无需说出口,但我知道,我的核心团队会立刻行动起来。玄镜台的情报网络,糜氏的商业脉络,这些都是我独立于刘备集团之外的、真正的底牌。

一切安排妥当,密室中的气氛终于轻松了一些。窗外的天光已经大亮,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