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谢谢杨副主任,他们三家的老大年龄都差不多,都是十四五岁,也没有继续念书,明年可能就要下乡了。”
“走吧,咱们去看看。”杨齐放下名册。
两人首先来到第一户人家——李家,也是名册上的第三家。
一个瘦小的身影正蹲在井边搓洗衣物,听到动静,慌忙用围裙擦了擦手迎上来,“杨副主任,徐主任,你们这是?”
“李嫂子,你身体怎么样?”徐主任问道。
“还行,徐主任是有什么事吗?”
“李嫂子,是这样,杨副主任帮忙安排了一个临时工岗位,想让你家老大去。”
徐主任说完,妇人惊喜的看向杨齐,“杨副主任,徐主任说的……”
杨齐点了点头,“是真的,工作就是在钢铁厂内的菜地里种菜,如果你同意的话,让你家老大,下个星期一到钢铁厂报告。”
“愿意,愿意。”妇人急忙点头。
“李嫂子,家里孩子没在家?”
“对,不在家。”
“好,那等孩子回来了,你转告他一声就行。”
“是,是,杨副主任,谢谢你,谢谢你。”妇人不停的说谢。
“李嫂子,客气了,那你忙着,我和徐主任还有其他的事。”
“好好好,杨副主任,徐主任,我送送你们。”
第二户王家的情形更令人心酸,快七十岁的王奶奶正弓着腰给孙子补鞋,竹筐里还搁着没纳完的鞋底。
见有客人来,老人颤巍巍要起身倒水,被杨齐连忙扶住。
杨齐认真看了一下里屋墙上挂着泛黄的烈士证明。
家里只有老太太一个人在家。
杨齐帮大孙子安排了一个临时工的岗位,老太太感激不尽。
走到第三户周家,远远就看见十四岁的周大壮在糊火柴盒,手指上缠着渗血的布条。
听说来意后,这个早当家的少年眼睛倏地亮起来:“我能干重活,干什么都可以。”
身后五岁的妹妹正怯生生的看着杨齐和徐虎。
从周家所在的四合院出来,徐主任真诚的说道:“杨副主任,谢谢你了。”
“这也是我应该做的,怕是没怎么关注,没想到烈属的生活也不容易呀,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
“好,杨副主任,谢谢你。”
回到家里,正好老爹下班回来,杨齐就和杨富贵说了一下今天的情况。
杨富贵叹道:“唉,三个就三个吧,平时我也会送一点钱去胡同里的烈属家里,不过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爹,之前怎么没听你说过?”
“有什么好说的,对了,你多招了两个人,明天上班去和你周叔说一下。”
第二天,上班后,杨齐就去找了周守信。
听杨齐说了情况,周守信也非常赞同,“小齐,三个就三个,咱们钢铁厂又不是养不起,你看工资定在多少?”
“十五块,之前厂里其他的临时工是十八块,这种菜不必在生产车间,稍微少一点也好。”
“好,那就十五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