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留城通行证(1 / 2)

“三百块钱,包您孩子留在城里。”这样的承诺开始在某些圈子里流传。

操作流程已经高度专业化:先由‘专业人士’指导孩子如何描述症状,再由特定医生开具诊断证明,最后还有专人负责在知青办‘打点关系’。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俨然一条成熟的‘生产线’。

这种服务的价格也随着风险水涨船高,从最初的几十元,到后来的数百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几个月的工资。

但即便如此,许多家庭仍趋之若鹜。

“花点钱算什么?总比让孩子去农村吃苦强。”这是许多城市家长的普遍心态,宁愿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买下这张留城通行证。

与此同时,医院的管理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些医生开始刻意在诊断书上使用模糊表述,既给审核人员留下解释空间,又为自己保留了退路。

病历档案的管理变得松散,签字流程形同虚设,在某些医院,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病历代办’窗口,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这场闹剧在某地一名‘中介’被捕后戛然而止。

调查人员在搜查其住所时,发现了大量空白病历本、伪造的医院公章和详细的‘客户名单’。

这件事,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事件曝光后,立即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一份份紧急通知下发到各地,要求严查假病历问题。

卫生部门开始全面核查近年的病历档案,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涉案医务人员,知青办对所有留城青年的病历进行重新审核。

一时间,风声鹤唳,许多曾经活跃的‘中介’纷纷销声匿迹。

卫生局的通告贴满了大街小巷:“凡持有病休证明者,须于三日内至县医院复查,逾期不候。”

消息一出,不少人心虚了。

医院的走廊里挤满了神色各异的年轻人,有的低头不语,有的面露焦躁,还有的攥着病历本,指节发白。

所有以‘养病’为由办理暂缓下乡手续的知青,无论何时办理的,一律重新检查。

果然,检查结果令人咋舌:真正患病的寥寥无几,大多数人不过是托关系开了假证明。

这件事捅破天了,高层震动,这可是欺瞒组织,反抗政策的大罪。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细节被公之于众。

最终,这场闹剧以一系列严厉的处罚告终,涉事的医生、中介和工作人员被依法处理,部分情节严重者甚至被判处有期徒刑。

而那些靠假证明留城的知青,则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前往农村报到,而且因为作假,分配的下乡地点,也是那里可能就去那里。

这件事与杨家倒是没多大关系,但杨欢夫妻俩就在医院里工作,杨齐特意跑去医院,询问了两人关于这件事。

如果两人参与了这件事,杨齐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过,杨齐相信,自己妹子不缺钱,分得清轻重,不会参与。

在医院里,杨齐看到正在为一些年轻人重新检查的妹妹和妹夫两人,也是松了一口气。

既然还能够再对青年进行检查,那就说明,应该没参与。

但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