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就饱。
易中海媳妇又没专门学过厨艺,平时更少做这些油水足的食物。
只能说她做的勉强能吃。
易中海夫妻就更难受了,缺了重要的一个主角,这饭也失去了大半的意义,愈发的显得全无滋味。
肚子吃饱了,贾东旭的智商也再度上线。
他也后知后觉地发现气氛不对,坐了一会儿,就找了个借口颠儿了。
聋老太太更是直接,也说自己要出去消消食儿,也直接走人了。
只剩下易中海两口子枯坐桌边,相顾无言。
“收了吧。”易中海叹息一声,起身拿了根烟抽起来。
又等了一个多小时,眼看着已经快七点钟了,易中海也没等到李想国回来。
他也只能无奈地推着自行车出门,准备回石景山。
心下也在暗骂:这瘪犊子玩意儿,他妈去哪儿了?
紧赶慢赶地回来,结果屁事儿都没解决!
他也不是没想过翻墙进去把东西弄出来,不过想想也只能作罢。
雁过留声,人过留痕。
这么多房间,就算自己不拿别的东西。
也难保不留下什么手尾,更甚者被堵在房子里,那样也会给自己惹出麻烦。
甚至贾东旭,他都不希望他留下这样的污点。
毕竟万一留下案底,可是会影响自己以后的打算。
这种事情就算要干,起码也得留给贾张氏才行。
真的东窗事发,也找不到自己头上。
既能消除掉隐患,也能让她再去劳役,甚至直接让她吃枪子。
留下贾东旭一个人,岂不更美!
对方有烈属身份,之前李工又跟部里一些大佬都有交往。
他也不敢太过强硬,大不了再给他点钱买回来也行啊。
然后,他觉得之前贾东旭砸门,花几十万私了倒也不算亏。
这倒也冲淡了他没见到李想国的遗憾,踩动踏板的速度也加快了几分。
易中海刚骑过西四牌楼,李想国也踩着单车,进了东直门。
一上午,李想国在水碓子村跑了几户人家,如愿地买到了水稻的种子。
除了普通的水稻以外,还买到了几斤糯稻种子。
稻种是老乡去年从顺义那边儿弄来的,叫三伸腰。
三伸腰,是说这稻米做成的米饭,每回锅一次,米粒就能伸长涨大一分。
一直热到第三顿,还能有所伸长,所以才被叫做“三伸腰”。
听着这名字,李想国就知道这肯定是粳稻,不是籼稻。
而且米的品质应该也不错。
毕竟真正好的粳稻才敢管自己叫“三伸腰”。
没错,敢给自己起这样接地气名字的水稻,出名不出名的,只怕全国各地加起来起码有几十种。
红的、白的、黑的……五颜六色,什么样的都有。
但是差的水稻就不敢用这样的名字,最多只敢管自己叫御稻什么的。
靠吹牛逼的盘外招抬高自己的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