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淮阴一片绿意盎然,花团锦簇。
这些年来,淮阴有了极大的变化。当初李徽初来淮阴之时,这里城池破烂,臭水淤泥遍地都是,街巷狭窄,道路崎岖,一些都陈旧不堪。就像当时的徐州百姓一样不堪入目。
十多年过去了,百姓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城池也变化极大。
淮阴城原本只有南北城廓,北城是衙署和大族居住之地,还算整洁。南城则拥挤狭窄,颇为不堪。从几年前开始,徐州踏上了蒸蒸日上的坦途之后,对于淮阴的改造和扩大便一直在进行。
人口的膨胀,注定了淮阴要不断的扩充面积。整个城池在数年时间里面积扩充了两倍有余。原本方圆不足三四里的城池,如今往南扩充了六里,形成了一个宽四里,长达十余里的大城池。人口从最初的三万余人,如今已经增加到了近二十万人之多。这还不包括城池周边的诸多村镇,就近建立起来的这些村镇就在城外,但和淮阴享受同一个生活圈。
相较于城池整体的变化,唯一改变不大的便是北城的衙署区域了。因为李徽明确说了,北城衙署无需改造扩大,新建的衙署和官立机构无需和百姓居处隔离,不搞特殊化。
对南城旧城的改造和对扩大城廓的规划完成之后,整个淮阴可谓是改头换面一般。大规模的绿化让城池颇为美丽,宽阔的街道,规划齐整的房舍店铺,疏浚通畅的排水渠,专人清扫的街道都让淮阴城焕发了新的活力。
由于这些年淮阴成为徐州南北通衢的商业中心以及军事政治中心,所以商贸云集而来,各种衙署也林立于此。这些年徐州局面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这让淮阴的商业颇为繁荣。
军需军用以及人口的大量增加,催生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各种作坊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手工业小商品生产能力。在徐州衙署的大力推动下的大规模集约化的轻工业生产作坊也初见雏形。
典型的代表便是冶炼制造火器作坊,火药作坊。从硝田到普通的铁匠铺。带动了数十个行业的发展,大批百姓和工匠从业其中,带来了整个局面的繁荣景象。
当然,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之外,大量文人艺术家来此避难,淮阴这几年已经俨然成为名士聚集之所。尽管李徽在徐州并不推崇谈玄论虚的行为,但对音乐书画等各项艺术技艺,李徽是全力保护的。一个繁盛的社会的标志,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已,而要有各种精神上艺术上的追求。书画音乐诗书文章,这些都是要传承和保护的。那些名士虽然喜欢谈玄论虚,但不得不承认艺术方面,他们还是翘楚。
李徽当然也注意到徐州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制度上的瓶颈倒是不难解决,最怕的就是科技上的瓶颈。站在后世人的角度,有些事其实很简单便能解决,但是当代之人却要在黑暗之中摸索很久。
就比如火药火器之类的东西,受限于科技的瓶颈,李徽便一直无法进一步的对火药进行提纯。也无法造出符合自已心意的强力火器。
不过有些东西李徽却是可以直接推进进程,让时代的洪流凭空加速。
晌午时分,淮阴城南绿柳巷中鞭炮噼里啪啦的作响。巷子里人群聚集,因为今日徐州之主李徽和荀康苻朗赵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