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八四章 进退(二合一)(1 / 5)

代晋 大苹果 3287 字 9天前

战斗在极寒的凌晨时分结束,战斗的结果毫无悬念。桓谦的想法是对的,只可惜他遇到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不光是武器装备上的强大,更是在谋略上更胜一筹的对手。

李徽在决定以轰炸城池的方式逼迫对手的时候,便已经考虑到了多种可能性。其中便包括对方孤注一掷袭营的可能。所以在斥候探知对方出城的消息之后,李徽的第一反应其实便是对方要进行反扑。更何况对手是桓谦这样的名将,李徽断定他会做出这样的决断。故而才能迅速的按照其中一个战斗的预案布置兵力,进行阻击。

事实上,在明日便要攻城的决策之下,东府军的大营兵力已经增加到了五万余人。陶定临海郡的一万兵马会同郑子龙的一万水军已经增援上岸,便是为了最后的总攻。桓谦没有攻击大营正面是正确的,因为在大营正面,有更多的兵马和火器的防御,因为前营有大量后撤的火炮需要保护。若是攻击前营,他们会败的更快。

两营侧翼其实只各有一万兵马加上周澈的侧翼骑兵防守而已。即便如此,在强大的火力打击之下,对方还是迅速的溃败。这当然也和这几天东府军队守城兵马的轰炸和威慑导致对方心态的濒临崩溃有关。

至于桓谦之死,李徽虽然颇为唏嘘,但却也并不觉得意外。桓谦连续失败,做出这种孤注一掷的举动,其实便是没打算活着回去了。李徽得知他率兵马直奔北固山而来,便下令放他们上来,加以规劝和开导。否则,以北固山的险峻地势,桓谦和他的四百亲卫半路上便会被全部射杀。

这些年,李徽目睹了诸多熟悉的人物的陨落,心境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罪大恶极之人之外,李徽总想挽留住一些人。在李徽看来,那些都是自已的故人。就像挽留住自已飞速流逝的青春一样,李徽不希望桓谦这样的人死去。

这种心态很微妙,或许是随着在这个时代待的越久,目睹了太多的死亡和遗憾之后产生的某种悲悯的心境。他本想和桓谦好好的聊一聊,最后放他离开的。可终究没能拦住桓谦的纵身一跃。

虽然唏嘘惋惜,但李徽并不会沉浸在这样的情绪之中。当此乱世,人间正道便是沧桑,没有时间去感慨,没有时间去惋惜。生于世间,只能不断的向前走,不管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你都被裹挟在某种洪流之中向前,无法回头。

天亮之后不久,战场打扫完毕,战果基本统计出来了。昨夜一战,三万余荆州兵马死伤逾七千余,降者上万,其余全部溃逃无踪。东府军亦有伤亡,昨夜混战,东府军死伤千余人。但相较而言,这点死伤已经算不得什么了。

李徽派人在北固山下方的江流水湾之中找到了桓谦的尸体。桓谦摔在水下的礁石上,骨肉寸断,应该当时便毙命,并未经受太多的痛苦。李徽命人将桓谦的尸体收敛,让朱超石朱龄石两兄弟带着桓谦的尸体前往京口城下劝降,并送还尸体。

然而,朱超石和朱龄石率军抵达京口城下的时候,发现京口城中的剩余守军已经全部撤离。城头有伤兵举着白旗摇晃投降。

昨夜桓谦大败之时,桓伟没有丝毫的犹豫,带着城中数千兵马已然撤离的京口逃往京城。此刻京口城已经成为一座空城。

这并不出乎李徽的意料。桓谦袭营失败,京口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