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所在,桓玄等人怎会甘心荆州落入殷仲堪掌控之中。之前王恭起兵,殷仲堪之所以起兵相助,其实便是想以这种行为颠覆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扭转自己失去靠山后的窘迫境地。若是能跟随王恭进攻京城得手,则殷仲堪的地位和声望将极为高隆,且有了王恭作为盟友,将力压大族,成为新贵。
可惜的是,这件事功败垂成。殷仲堪意志不够坚定,优柔寡断,又想成功,又怕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以他不敢孤注1掷。王恭受挫之后,他便立刻为了自保而选择了同司马道子妥协。
在同司马道子妥协的条件中的其中1个,便是殷仲堪要司马道子让新皇下旨,强调自己荆州刺史的身份不变,强调自己在荆州主政的权力不变。这便是他很清楚,必须有朝廷的背书,否则他这个荆州刺史将很难做事。
桓氏和弘农杨氏是世家大族,殷仲堪所能依仗的只有他的官职。先帝死后,殷仲堪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迟早会疏远,因为在桓氏看来,荆州之地硬生生被1个外人所掌控,那其实是眼中钉肉中刺。之前有先帝为殷仲堪撑腰,现在殷仲堪凭什么可以掌管荆州?
王绪乃大族出身,对这些微妙的东西心知肚明。所以,在分析了这1切之后,他请求司马道子不要操之过急,先分化他们内部,令其削弱,之后再横扫之。否则,朝廷进攻,反而会让他们同仇敌忾。
压力要给,有压力才能让他们内部生出许多变数。但是压力不能过大,那会激发同仇敌忾之心。
司马道子听从了王绪的建议,所以,在王愉接手江州之后,司马道子又抓住机会劝说杨佺期回梁州。这是极为重要的1步。杨佺期离开豫州,绝不像是外表那般简单,那回让殷仲堪感受到极大的压力,有唇亡齿寒之感。殷仲堪1定会有所动作,而他的动作越大,在荆州便会同桓玄的势力之间的摩擦越大。
事实上,其后发生的事情甚至超过了司马道子和王绪的预期。在荆州的耳目传递来的消息表明,殷仲堪和桓玄之间的交往几乎断绝,双方明显是产生了摩擦和隔阂。事情这么快便奏效了,这是让司马道子和王绪没想到的。他们之间的联盟,比想象的要脆弱的多。
当殷仲堪写来了这封信后,司马道子立刻便明白这封信背后的含义。
“仲业,你怎么看?”司马道子叫来王绪,将信给他看了之后笑问道。
王绪微笑道:“那还用说么?殷仲堪急了。他想要将桓玄赶走,以便掌控荆州局面。桓玄已经是他面前的拦路石了,他必须搬走这块拦路石。呵呵,正所谓1山难容2虎,他终于忍不住了。他是借王爷之手,帮他弄走桓玄呢。”
司马道子大笑道:“仲业,完全在你意料之内。你可真是诸葛在世啊。本王对你佩服之极。”
王绪拱手道:“岂敢,都是王爷谋划得当,我不过是从旁协力罢了。”
司马道子点头笑道:“然则,本王该如何回他?”
王绪想了想道:“王爷答应他便是。”
司马道子皱眉道:“答应他?下旨让桓玄去广州?岂不是让殷仲堪得了便宜?他要募兵壮大兵马,便是为了对抗于我呢。我怎可让他得逞?”
王绪微笑道:“答应他不妨,下旨任命也不妨。但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