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奋斗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能让身边的亲人兄弟有所保障,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不被他人左右命运。时至今日,李徽的分量已经能够做到1些。
当然,这是因为大局变幻,东府军的地位至关重要,朝廷采取的绥靖政策所致。这些事带来的隐忧是不小的。庾氏平反,周澈的重新出现这对于桓氏而言都是不能接受的结果。朝廷只是顺水推舟,自己这个始作俑者必是要被桓氏恼恨的。但李徽已经准备好了接受这种仇视。
随着实力和地位的增强,李徽知道,自己不可避免的要触碰到1些以前不可能触碰到的利益。底层固然艰难,那是1种任人摆布无力反抗的悲哀。但高层其实也差不了多少,这里充斥的反而是更多的尔虞我诈,欺骗攻讦,你死我活的阴谋和杀戮。某种程度上,惨烈程度比之底层更甚。
现在的李徽已经正式进入了这样的圈子里,所以,必须要面对这样的新常态。这无关恩怨,只关乎立场和利益。李徽要为庾氏平反,则不可避免的让桓氏不满。而李徽若不想这么做的话,那便只能以周澈的失望为代价。显然,李徽不想再让周澈等待下去。
过去的1年,对于大晋而言也是动荡而危险的1年。当然,大晋的动荡和危机是常态。这么多年来,甚少有安稳的政局和外部环境。但过去的这1年却是最接近崩盘的1年。
当桓豁兵败,襄阳城破之时,朝中甚至已经有人提出了立刻迁都至会稽的奏议。因为那的确是极为危险的时刻。荆州乃上游门户,寿阳乃江淮重镇,此两处1旦被破,则上游尽失,建康城便危若累卵。
而正因如此,北府军和东府军的联合出击,攻克彭城,切断关东兵马的补给线路,剑指关东之地,对于整个局势的扭转该有多么的重要。
也正因如此,才让寿阳的桓伊能够保住荆州侧翼,让桓冲得以将江州姑塾之兵调往荆州固守,稳住局面。
而这1次的东西要塞城池的得失,也塑造了大晋新的格局。北府军的重要性和地位已经不容置疑,谢安的高瞻远瞩也得到了认可。桓氏大损,让出扬州。谢氏坐拥扬州,掌控朝廷和北府军以及名义上在谢玄领导之下的东府军,军政权力正在攀上高峰。
谢氏之前有名望而无实权的尴尬局面,至此成为过去。谢氏叔侄,包括谢石谢琰等人都已领重要军职,内外皆获实权。北府军1战惊天下,谢玄帐下良将如云兵强马壮,已然具备了极强的实力。
这1年,大晋豪阀之中桓氏衰落,谢氏崛起。而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已经失去了主导权。王坦之死后,琅琊王氏家主王彪之已经卧病年余,不能视事。琅琊王氏子弟虽占据多个重要职位,但终究不能主事,只能唯命是从,为谢氏所主导。
这1年,北方苻坚痛失好局。本已经看到了突破荆州和江淮的曙光,赢了个满堂彩之后,却又1把输了回去。关东土地广阔而肥沃,是秦国人力和粮食供应之地,对于秦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在,彭城失去,1柄尖刀插在了胸口上,危险之极。
苻坚不得不紧急采取对策,稳住局面。但是,这对苻坚着实是1次巨大的打击,这也导致了他丧失了定力,开始不顾国内局面而全面扩军。
过去这1年,纷纷扰扰得得失失,1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