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九章 纵论(序)(2 / 3)

代晋 大苹果 1621 字 9天前

败则喜,巴不得大败。当年桓温坊头之败,兵退我徐州山阳县,朝廷1片讥讽嘲笑之声,便是此理。”

李徽缓缓点头,荀康之言完全说中了大晋的顽疾之处。或许原因不完全是如此,但豪阀之间的互相掣肘,不愿见到1家独大,损害自身门户之利,必是原因之1。荀康看的清清楚楚,说的明明白白。

“李刺史说,我大晋能否乘乱收复中原,下官问1句,谁来收复?谢氏么?和秦国大战之后,倘若谢玄能胜,则谢氏声威大涨。在外敌压迫之时,或许可以允许谢氏独大。1旦北方乱局起,对大晋威胁减小之后,恐怕朝廷第1个想到的不是乘机北伐,而是要削弱谢氏权力了。江山1统,呵呵,我大晋恐怕永远也没有那1天。除非……除非……”荀康说了两个除非之后,闭了嘴。

李徽眯着眼沉声问道:“除非什么?”

荀康呵呵1笑,摇头道:“李大人,咱们以后再谈吧。今日你我初见面,以后有的是时间。已经快到傍晚了,今晚还有为大人接风的酒席呢,我得回去命人准备了。”

李徽转头看向窗外,果然,不知不觉之中,夕阳已然西斜。阳光树影长长的铺在公房院外地面上,明暗间杂有序。没想到和荀康的交谈竟然如此愉快,竟不知时间的流逝。

李徽有些意犹未尽,他已经对荀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大晋竟然有如此人物,却偏居淮阴之地,名声丝毫不显。荀氏又是豪族之家,居然悄无声息1般,自己之前甚至没有听过荀康等人的名字。这当真有些奇怪。

而自己来到徐州,荀康似乎有刻意逢迎之嫌,那又是为了什么?

“荀大人,我想再问最后1个问题。以你荀氏之族的声望,以荀别驾的见识,怎会在徐州1隅为官。本人孤陋寡闻,居然此前根本没有听闻荀氏之名。以你的见识和家世,理当入朝为官才是。”李徽笑问道。

荀康呵呵笑道:“李大人,下官可没什么见识。我荀氏自上1辈之后,便1直在徐州为官。再也没有入朝了。原因嘛,其实很简单。我荀氏长辈得罪了桓氏而已。”

李徽讶异道:“哦?你们同桓温有过过节?”

荀康道:“是啊,当年我伯父令远公于朝中为官,是为尚书左丞之职。桓温破巴蜀有功,朝廷欲以豫章郡封赏给桓温。满朝皆不敢多言,唯我伯父出言阻止此事。自此便得罪了桓氏。不久后便被外放,再也没有入朝的机会。而我父令则公当年得殷浩提拔,还曾参与殷浩发起的北伐。那时桓温同殷浩争夺甚剧,我阿爷为殷浩心腹,自然也得疚。只是我父英年早故,桓氏无法报复他,便作用在我们身上了。我十年前便有去京城为官的机会,但是桓氏不许,便也只能作罢。”

李徽闻言苦笑道:“原来如此。倒是可惜了。”

荀康呵呵笑道:“也不可惜,去了京城,焉知是福是祸?庾氏的下场,众人皆知。我荀氏若不低调偏居1隅,难保不受牵连。毕竟颍川庾氏和我颍川荀氏多有渊源。我们能够平安渡过这几天,恐也是因祸得福。”

李徽微笑道:“那么现在桓大司马已然故去,你荀氏可以大展手脚了。以荀大人之才,怎可屈居别驾之位?这实在不该。若荀大人有意,我可向谢公举荐于你。”

荀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