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殖民任务中可能会出现无数意想不到的小问题,导致任务难度远超预期,且在一百年的旅程范围內,殖民者无法获得任何援助。”
“此外,这一百年的旅程意味著,许多最初的殖民者会因年老去世,由他们的后代接替 —— 而这些后代中,有些人可能会对殖民任务產生不满,要求在愿意登陆的人完成登陆、飞船补充燃料並完成检修后,立即驾驶飞船返回母星。”
“即使使用不老飞船,(假设船上人员不会因年老死亡),一百年的旅程也足以让人们改变主意;在旅途中出生的殖民者,以及那些通过冷冻休眠完成旅程的人,可能在新恆星系统中待上几周,就会意识到这次殖民是个错误。”
“但 “极光效应” 与 “渗透理论”存在同样的缺陷:它假设太空殖民 “极为罕见”,且文明只会选择 “类地行星” 所在的恆星系统(即具备地球类似条件和阳光的系统)进行殖民。”
“这也是我倾向於假设这些 “园舰队”会配备 “返程飞船” 的原因 ——“园舰队” 设计的目的是在每个恆星系统停靠,放下部分殖民者,同时收集原材料,为剩余殖民者製造前往下一个系统所需的装备。”
“在旅程中,殖民者会繁衍后代,以维持人口规模。按照设计,在每个停靠点,有些人会选择留在新系统殖民,有些人会继续留在舰队中生活,但也有些人可能想要返回母星。”
“他们可以使用在当地製造的 “停留推进系统”,让返程旅程更快。”
“同时,这种系统也能让殖民链中 “更靠后的殖民地” 向前面的殖民地派遣增援人员。”
“我们之前,讲过了许多大过滤器。”
“行星的自转轴倾斜是构成 “稀有地球”这一 “大过滤器” 的眾多 “次要或微小过滤器” 之一。”
“地球的自转轴相对於太阳和公转平面存在倾斜,这意味著地球上任意一点接收到的太阳光强度会隨季节变化;倾斜角度的大小,则决定了这种强度变化的幅度。因此,自转轴倾斜是影响行星季节 “剧烈程度” 的重要因素。”
“地球的卫星 —— 月球,被认为是稳定自转轴倾斜的关键因素,它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角度保持在约 23° 左右。而一些模型显示,如果没有月球,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可能会在 0° 到 85° 之间大幅波动。”
“地球的极圈位於纬度 23° 附近,在极圈內,会出现长时间太阳不升起(极夜)或不落下(极昼)的现象,且纬度越高,这种现象持续的时间越长。”
“如果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达到 85°,那么极圈將几乎延伸到赤道 —— 这並不意味著极圈地区会一直寒冷,而是意味著现在人类主要居住的地区,会在每年的一段时间內经歷数周的 “永恆白昼与酷暑”,而在半年后,又会经歷数周的 “永恆黑夜与严寒”。”
“这种剧烈的季节变化並不一定会阻止生命出现,也不一定会阻碍生命向复杂形態演化,但它无疑会给生命的生存带来额外挑战。”
“此外,自转轴倾斜角度还会隨时间变化。”
“我们认为,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角度会因 “米兰科维奇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