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最后,英烈祠那庄严肃穆的正殿高墙下,两幅巨画上下相对。
顾浩的《二十八功臣临朝图》高悬在上,色彩浓烈辉煌,画的是天上神姿,是理想与精神的化身;
唐寅的《人间灯市图》铺陈在下,笔墨疏朗灵动,画的是人间烟火,是现实与生活的美满。
一上一下,一神一人,一浓一淡,一理想一现实,恰好相配,浑然天成。
顾浩的画如惊雷裂空,气势磅礴,看得人心头震颤,肃然起敬;
唐寅的画虽绘满街热闹,却透着江南文人的清雅俊逸,于繁华中见静谧,于喧闹中品余韵。
分开来看,顾浩是“神来之笔”,已达人物画极致;唐寅是“人间圣手”,尽显山水风情与市井百态;
合起来看,却是“神瞰人间,人间映神”的千古绝唱!神因人间而存在,人间因神守护而美好。】
“唐伯虎这画,以人间映天神,以平凡显崇高,另辟蹊径,意境全出!配得上‘顾浩第二’!” 有懂行的老臣抚须赞叹。
【画圣顾浩,擅画人物,尤精功臣美人,画风浓艳雄浑,一笔下去如惊雷贯日,力透纸背;】
【唐寅早年痴迷顾浩的人物画,抱着《人物十八法》画谱苦练了十年。
可总画不出那种摄人心魄的“神韵”——原来他的笔性偏清逸洒脱,更适合描绘山水草木的灵秀之气。
硬学顾浩的浓艳厚重笔法,反倒像是给飞鸟缚上了黄金,缚住了手脚,失了自已本性。】
【直到年届不惑,于元宵灯市中悟道,画出《人间灯市图》,他才彻底开窍:
不再执着于跟顾浩比人物画的“神”,转而把江南的山水意境、市井的生活风情揉进画里,笔墨疏朗、意趣横生,自成一格。
后来他画的《庐山图》烟云变幻、气势雄浑,《杏花茅屋图》清丽恬静、意境幽远,更是成了后世山水画学习者临摹的典范。】
【唐寅,是继顾浩之后,画坛最耀眼的星,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因其才华横溢、性情洒脱,人称“唐解元”。】
【说起来,唐寅也算顾浩的“隔代徒弟”——他从未见过顾浩,却把顾浩留下的画谱翻得纸页起毛、烂熟于心。
学了他的笔法根基,却没被他的风格牢笼困住,最终消化吸收,走出了自已的“唐派”路子。
就像他在画里常题的诗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他的画,终究画的是自已眼里的人间,是自已心中的沟壑。】
【欣赏完顾浩本人的画作,现在说说他的成就。
他的画除了无与伦比的美感与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外,能入英烈祠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昭文帝力排众议的关键。
是他将当时的绘画技法和前朝几近失传的古法,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笔法精髓。
“青绿山水”、“水墨渲染”的设色秘要等,全都搜集、整理、研究,并系统保存了下来。】
【他本人也以绝世天赋,完全掌握了这些技法,融会贯通,这才让他的画技日益精进,终成一代画圣。
但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