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浩之后,大乾再无人敢自称画技第一,因为第一永远是顾浩。
他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艺术的道路上,让后来者仰望。】
【但当不了第一,争个第二也不错。】
博主微微一笑,【这第二人,说起来与顾浩还有些缘分。】
【顾浩这幅《二十八功臣临朝图》单独观之,是个完整整体,但若要使其更臻完美,各位不觉得欠缺些什么吗?】
“缺什么?”
无数人疑惑,缺什么?
他们先前观此画,未觉何处不妥。构图饱满,人物传神,色彩辉煌,已是完美无瑕。
博主神秘一笑,【就是画中人凝视的方向啊。】
【他们是神,那他们在望什么呢?望的是虚空,还是……】
经博主点拨,有人恍然大悟,明白了。
博主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丝历史的凝重:【《二十八功臣临朝图》成就了顾浩的画圣之名,却也耗尽了他的全部心血。
此画完成后不过数月,顾浩便因积劳成疾,药石罔效,溘然长逝。】
【画圣陨落,举国同悲。他那幅被视为巅峰之作的《二十八功臣临朝图》被隆重悬挂于英烈祠正殿,供人瞻仰。
然而,每一位站在画前的人,在初时的震撼过后,都会感受到一种无以名状的“空缺感”。】
【当时便有公论:“此画之神,在于其势;此画之缺,在于势无所依。
需有一幅人间画卷承托其下,方能使神光普照,意境圆满。”】
【然而,谈何容易!】博主的语气充满了感慨,【顾浩笔下的神韵太过磅礴,气势太过恢宏。
寻常画师莫说补全,就连临摹其上的一角云霞、一抹神光都难以企及。
那空白的下半部分,仿佛成了画圣留下的一道天堑,无声地挑战着整个大乾画坛。】
【昭文帝袁泽深知此画乃顾浩绝笔,亦明了其“未完成”的遗憾。
他曾感叹:“顾卿画尽了‘守护者’,却来不及画出‘被守护的江山’。
此非人力可强求,或待天意。”】
【于是,在最初的几年,乃至十几年间,英烈祠的那面墙上,《二十八功臣临朝图》始终是“孤独”的。
下方空白的墙壁,像是一道无声的诘问,也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后来者在艺术高峰前的无力。】
【其间,并非无人尝试。自负才高者、渴望成名者、真心想要完成画圣遗愿者,络绎不绝。
他们呈上的“人间画卷”,有的刻意模仿顾浩笔法,却徒具其形,神韵全无;
有的试图另辟蹊径,画市井百态,却格局太小,根本无法承接来自“天庭”的目光;
有的甚至画得花团锦簇,极尽华丽,却反而显得俗气,与上部庄严神圣的气息格格不入。】
【所有这些尝试,在悬挂上去的瞬间,便显得无比突兀和扎眼,仿佛在神明的衣袍上打了一块拙劣的补丁。
最终,它们都被一一撤下。那面墙的下方,宁愿空着,也不能被次品所玷污。】
【久而久之,“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