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猫腻(2 / 3)

。”

刘总对本地地理情况相当了解。

“这里的道路崎岖不平,羊肠九曲,非常适合咱们公司生产的19座中巴车,大客车还真不行呢,路窄不好掉头。”

陈家俊对公司产品定位了如指掌。

“没错,现在路上跑的全是咱公司的19座中巴车。”

刘总一脸骄傲。

“业务做得不错,都是你的功劳!”

陈家俊毫不吝啬地表扬了刘总。

“那倒是,全从我这里出的产品。”

刘总满脸骄傲,扬眉吐气,他的确没有必要谦虚。

“看来今年不少赚吧?”

陈家俊预测刘总能赚很多钱。

“理论上可以,但几个股东一分,所剩也不多了。”

看来刘总本人的收入并没有达到预期。

“股份制的公司就是这样的,大家共同蓄水养小鱼,一起分大鱼嘛,很正常。”

陈家俊安慰着刘总。

“有的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刚买鱼苗的时候就把利润提前分走了,鱼苗少,太抢手,供不应求,没有足够的鱼苗,大鱼数量自然跟着变少,没能形成规模效应。”

刘总打着比喻,思路相当清晰。

“牢牢控制源头的人绝对是高手,旱涝保收。”

陈家俊分析着商业套路。

“可不是嘛,这就是资源稀缺的重要性。”

刘总为抢不到资源感到深深的遗憾。

聊到这里,陈家俊突然醒悟了过来,故作震惊地问刘总:“谁的能耐这么大,能够把控源头资源?”

“那还有谁?不就是张胜利嘛。”

刘总见怪不怪,异常冷静。

“哦,他是怎样把控资源的?”

陈家俊假装不清楚,一副惊愕的样子。

“很简单,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分给各个经销商的指标经常不够卖,指标外争取来的产品,我们全体股东同意给张胜利按每台车现金结算2仟元好处费,张胜利额外得到回报,自然给我们多批了不少指标,三赢。”

刘总毫不避讳。

“哦,原来这样。”

陈家俊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

刘总是个生意人,自然有他的生意经:“少赚也是赚嘛,总比不赚强,做生意要活络,细水长流。”

“刘总大智慧。”

陈家俊很佩服。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只要自己愿意分享财富,才有人聚集在你身边,生意才能做得长久。”

刘总的商道通俗易懂,却又入木三分。

陈家俊不禁惊叹,其实张胜利的做法并没有影响公司既得利润,更不影响经销商的销量,经销商自愿拿出一部分利润来分给他,完全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高,实在是高。

陈家俊和白平在晚上总结时,陆陆续续现有些经销商反馈的情况和刘总诉说的大体相同,看来张胜利的做法已经渗透到其负责区域的大部分经销商,问题相当严重。

张胜利在刘总那里尝到了甜头,胆子越来越大,手越伸越长,他对其他经销商也如法炮制,和刘总的主动给予不一样,逐渐演变成索要,性质天壤之别。

屈服于张胜利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