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是方便联系。
原先公社的好几个药材场,之前也都有电话的。
若是私人安装电话,那就难如登天。
基本上,不是拥有一定级别的干部,比如说副处级以上,电话局根本不理会。
周春明更是清楚的知道。
直到1984年,京都那边才有第一个自费安电话的农民,那位是种蘑菇的专业户,这件事还上了报纸。
直到八十年代末,还有市民花费五千块钱安装电话,盼星星,盼月亮,等了四年才安装上电话。
现在才1980年,给自己家里安电话,根本不现实。
但是没有电话,又非常不方便。
他可没兴趣,一直等电报,整天往邮电所那边跑。
所以,折中的办法,就是给药材站安一部座机。
这完全可以办得到。
届时,个体药材站开办起来,拉一根线过去,弄个分机就可以了。
“春明兄,你我都是兄弟,这么客气干什么?”肖卫革神色不变,保持着微笑,“仅此一次,下次不许了啊!”
周春明陪着尬笑了两声。
这年头,求人办事没点好处,那根本不用想。
更何况,是安装电话这档子事。
难度比普通事情大许多倍。
不夸张的说,哪怕给几个返乡知青安排工作,都比这个容易。
毕竟,社队企业还是有好些个的,又没有什么编制限额,往里面安插个把人,也就是一张批条的事情。
“咱们药材站生意兴隆,业务发展得很迅猛,为了更快更好的服务群众,安装电话很有必要,”肖卫革说道,“不过呢,公社总机门数有限,这方面的情况,我得过问一下他们。”
“如果问题不大的话,会酌情考虑的。”
听到这个,周春明松了一口气。
他就知道,这事儿有戏。
因为河集公社,规模相对比较大,并不是那种只有几十个大队的中小型公社,所以在六十年代,已经换装了百门总机。
就在前几个月,公社总机扩大到两百门。
门数可以理解为端口数量。
就这个总机规模,给药材站提供便利,完全不是问题。
“那就多谢卫革哥了!”周春明说道。
“可别这么说,都是工作需要,”肖卫革意味深长的说,“你给公社捐了那么多钱,咱们公社肯定不能亏待你。”
“我马上找人协调一下。”
“有条件就把线拉过去,没条件的话,也得创造条件。”
两人聊了一阵子,肖卫革就把圆脸姑娘叫过来,让她去通知相关人员。
也就小半天的工夫。
这件事情算是敲定了下来。
公社一把手发话了,哪个敢不听从。
更何况,如今公社的电话总机,确实还有闲置的端口。
那个甘泉寨药材站,也确实是社队企业,属于自家人,安个电话不过份。
就是月租费,得让周春明自己交,每个月四块钱,也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