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虽在京兆韦氏造反一案中,出于个人的想法,有些不作为。
但,他的过已经被朕惩罚过。
人死为大,一切都过去了,他的功也该算。
就以郡王之礼安葬吧,想来他有为自已准备吧?
至于他的子嗣家眷……一应不受影响!”
“臣,遵旨!”
李岱宗点点头,跟随引导的人回到了文臣队伍。
李孝恭,历史上堂堂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第二,仅仅排在长孙无忌之下,虽然有亲属关系作怪,但也有其独到之处。
可惜,该落幕还是得落幕。
百官心中也有些感慨,又一位‘熟人走了’。
人死为大,不管曾经有些什么,都跟着烟消云散了。
“众爱卿,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呀!”
李承乾感慨了一句之后,又说道:“朕有感而发,自到从建立以来,诸多功臣都相继离世。
他们的生平功过,所以说有些记载,但或许不够完善,或许不够全面。
这对有功之臣,朕认为是一种亵渎和无视,这不好。
诸如侯君集,李孝恭这样的。
虽然他们有错,但他们也有功,尤其是对大唐的建立有大功。
合该立碑著传,诸卿以为然否?”
百官眼神一亮,这个绝对没问题。
因为同意这个,就意味着他们也有资格立碑箸传,这是跑不掉的!
“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
这一波,大家都在兴奋的呐喊。
本来原则上,只要三品以上的官员,就有资格立碑著传,但这个考功非常严格。
功绩不够的话,是不能的。
李承乾这一波,提出的却是开国功臣,完全不一样。
“既然诸位爱卿都同意,那……
诏令,吏部考功司负责,理清唐开国以来,所有在开国之中有功勋之文臣武将。
清查功绩,清查过失。
但无论功过如何,皆据实书写。
全部整理出来之后,当世之人暂且不论,去世之人全部树碑立传。
这个事情,正准备交给太上皇。
他应该是最清楚,哪些人有什么功绩的。
太上皇年前应该会从草原归来,从明年开始,由他专门负责,在长安城外划拨特定区域,为所有已去世之人树碑立像。
朕的想法是,按照真人比例,一比一复刻一座人像,以硬石雕刻,但不染颜料,确保至少几百年不变。
人像底座上,书写此人功过。
据实书写,一字不改!
朕称之为——功德石像。
排位不以功高而论,只以去世时间而论。
去世时间越早,排列也就越靠前。
此处,朕准备命名为功德广场,由宗正寺管理。
日常,所有百姓都可祭拜。
逢国祭之日,只要大唐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