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人日》评论和大卖(3 / 5)

“那跟我啥关系,课还没上完呢!”

许志国一脸莫名其妙。

但是!

他面上说着没关系,嘴角却已微微翘起。

好家伙,今晚又能找老梁喝点小酒,顺便给他讲讲《谷仓》的故事,《红绸》也得讲讲。

“那咋没关系,晚报要采访你!说你作为校长和家长怎么为祖国培养出这样的文艺界人才!”

“快走!快走!记者等着呢!”

“诶,多大点事,我先上个厕所!”

老许没去厕所,赶忙回到办公室,找个猪油罐抹了把头发,又在柜子里翻出了自己烫好的中山装。

中山装什么时候烫的

老许能告诉你他时刻准备着

文学界一系列变化让许成军眼缭乱。

此前有零星声音质疑《红绸》“偏重人性刻画,与时代主潮疏离”。

但因为刊发时间还短,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发酵。

在《谷仓》被定性为“改革先声”后,评论界迅速调整视角,将两部作品视为许成军创作谱系的互补两面。

《光明日报》的评论延伸解读称,《红绸》中黄思源与春燕的命运纠葛,实则是“大时代中个体尊严的文学注脚”,与《谷仓》对集体变革的书写共同构成“改革初期的精神图谱”。

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高校研究者与资深评论家纷纷撰文。

态度那叫一个严谨。

《文艺报》编辑那叫一个新奇,一天收到了上百封对于《红绸》的文学评论。

新人

不!

这叫改革旗手!

评论者们从“历史叙事中的人性温度”“传统比兴手法的现代转化”等角度挖掘其价值。

使《红绸》快速脱离“新人新作”的评价范畴,直接进入“新时期文学重要实践”的讨论序列。

许成军看到后,难免撇了撇嘴,这分析视角依然没摆脱对古典文学分析的窠臼。

我那么多设计、文学笔法!

小日本子看见了,你们都看不见是吧

装聋作哑!

不过,官方与出版界的资源倾斜则让《红绸》的传播路径更加顺畅。

中国作协将其纳入“改革文学研讨”重点篇目,邀请研究者专题解读。

《收获》《十月》等顶尖文学期刊主动联系许成军,提出连载《红绸》续篇或刊发相关创作谈的邀约,打破了以往刊物对新人作品的考察周期。

《清明》更是想要趁热打铁,启动《红绸》单行本的编辑工作,将矛盾序言与《人民日报》对《谷仓》的评论一同收录,强化其“时代印记”属性。

陈主席多少还是没被热血冲昏了头,现在这个趋势,单行本必然要发!

但是刚上市一周,你就搞什么单行本

眼下的资源聚合效应,使得《红绸》在刊发后短短半月内,完成了从“期刊作品”到“文化现象”的跨越。

火大发了!

1979年文学刊物年人均占有量不足0.5本。

《清明》创刊号因矛盾作序已引发关注,迭加许成军“工农双璧”的舆论标签,形成“现象级新作”效应。

上海、bj、合肥三地新华书店出现凌晨排队购刊现象,甚至出